负担,稳定社会;让平民女子也知晓礼仪,有助于教化乡里,是“王道”
之体现。
反对者则依旧高唱“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老调,担忧此举会动摇纲常,使女子“心野”
,不利家宅安宁。
双方在士林清议、坊间茶馆争执不休,各种观点的文章也开始见诸于一些非官方的文集、小报之上。
然而,无论争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平民女子接触知识技能的门槛,确实在缓慢地降低。
虽然距离真正的“平等”
还遥不可及,覆盖的范围也仅限于部分开化地区,但星火已然点燃,并呈现出燎原之势。
越来越多的女孩子,无论她们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还是寻常巷陌之户,命运因为多读了几年书、多学了几样本事,而生了或显着或微妙的改变。
她们或许成了更能干的当家主母,或许成了工坊里受人尊敬的技术女工,或许成了乡间略通文墨的“先生”
,或许只是成了一个更能明事理、教育好下一代的母亲。
这一点一滴的改变,汇聚起来,便是一股沉默却强大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社会的肌理。
明兰身处宥阳,通过顾廷烨的官场网络、盛家的人脉以及女学毕业生们反馈回来的消息,对这些变化并非一无所知。
她很少对外评论,但每当听到某地又新开了一家招收平民女子的学堂,或是某位出身寒微的女学生因才德出众而得到认可时,她平静的面容上总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她深知,自己当年种下的,不过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芽、抽枝、散叶,乃至引来仿效,并非她一己之功,而是时代潮流暗合,是无数人内心对公平与进步的渴望共同作用的结果。
她只是恰逢其会,勇敢地做了那个最先推开窗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