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生活,如同缓缓展开的一幅温馨画卷。
李承恩租住的小院虽不大,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团哥儿带来的丫鬟婆子都是得力之人,很快便将新家操持起来。
李承恩的母亲杨氏在婚礼后不久便从老家赶来,她是个极明事理的妇人,见儿媳虽是高门贵女,却毫无骄矜之气,待人接物温和有礼,持家理事井井有条,心下十分欢喜欣慰,不仅不加干涉,反而处处体贴帮扶,将中馈之权全然交给儿媳,自己只含饴弄孙(虽尚无孙),享天伦之乐。
婆媳之间相处融洽,宛如亲生母女。
李承恩入了翰林院,虽是清闲官职,但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勤勉上进。
每日里不是去翰林院点卯修书,便是埋书房苦读,钻研典章制度,揣摩经世致用之学。
他性情沉稳,不慕浮华,与同僚交往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颇得几位老翰林的赏识。
团哥儿则尽心尽力地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
她不仅将家中事务打理得妥妥帖帖,让李承恩无后顾之忧,更在精神上成为他坚实的后盾。
她会在李承恩钻研文章时,红袖添香,与他探讨文义,每每能有独到见解,令李承恩惊喜不已;在他遇到困惑挫折时,温言开解,鼓励支持;她会亲手为他煲汤煮粥,照料他的起居饮食,无微不至。
生活的清贫(相对于侯府而言)并未让她感到失落。
她学着管理有限的家用,亲自下厨尝试做几样小菜,甚至跟着婆婆杨氏学习纺线绣花,体验另一种生活的乐趣。
她的聪慧和适应能力,让李承恩和杨氏都赞叹不已。
一年后,团哥儿顺利产下一子。
孩子的到来,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声笑语。
李承恩为孩子取名“李琰”
,取“美玉”
之意,喻其珍贵。
顾廷烨和明兰升级做了外祖父外祖母,欢喜得无以复加,各种赏赐补品如流水般送来,却又谨守着分寸,不过多干涉小两口的生活,只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帮助。
李承恩看着妻子怀中粉雕玉琢的幼儿,看着为自己和这个家辛勤操持、笑容温婉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动力。
他深知,自己能安心求学,家庭和睦美满,全赖岳家支持,更赖妻子贤惠。
他唯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这一切。
又过了两年,恰逢朝廷开恩科选士,选拔优秀青年官员。
李承恩在翰林院期间扎实的功底和沉稳的作风得到了上司的推荐,参加了考试。
他沉着应对,文章策论皆切中时弊,见解深刻,最终脱颖而出,被选拔入御史台,任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虽品级不高,却是极重要的职位,负责纠察百官,风闻奏事,非品行端方、学识优长者不能担任。
这意味着李承恩的才华和人品得到了朝廷的正式认可,其仕途迈上了一个全新的、更有作为的台阶。
消息传来,团哥儿喜极而泣。
她知道,丈夫多年的苦读和坚守,终于迎来了更大的舞台。
李承恩亦是激动不已,他握着妻子的手,郑重道:“曦儿,这些年,辛苦你了。
若无你在后方支撑,断无我今日。
此番入职御史台,必当恪尽职守,上报君恩,下安黎民,亦要为你和琰儿挣得更安稳荣耀的生活。”
团哥儿依偎在他怀中,柔声道:“夫君志存高远,妾身唯有欢喜。
家中一切有我,你只管安心去做你想做的事。”
李承恩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
他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所上奏疏皆有理有据,很快便以“清直敢言”
闻名于朝堂。
虽因此得罪了些人,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