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背后的深意和考官可能的取向。
然后,他并未立刻动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明确中心论点,安排论据层次,思考如何将书本理论与这三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机结合,做到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符合圣贤之道,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号舍中异常安静,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其他考生焦躁的叹息或咳嗽声。
长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外界的一切仿佛都已隔绝。
他下笔沉稳,思路清晰,引经据典恰到好处,分析时政切中肯綮,提出的建议也务实可行,不再有丝毫的书生空谈之气。
九天时间,他合理安排,不急不躁。
该答题时全神贯注,该休息时努力入睡,该吃饭时细细咀嚼明兰准备的美味。
他甚至还有闲暇,在最后一天仔细将答卷誊抄一遍,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当最终交卷的锣声响起时,长栋平静地放下笔,仔细整理好答卷,心中一片坦然。
无论结果如何,他已将自己三年来的积累和感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此。
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便再无遗憾。
走出贡院,春日暖阳照在身上,他微微眯起眼,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身后,是无数或兴奋、或沮丧、或麻木的考生,而他,只是平静地汇入人流,如同滴水归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