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顾廷烨在公共事务上展现的魄力与远见,明兰则更多地以其女性的细腻、智慧和同理心,浸润着乡间的日常,解决着那些看似微小却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
,赢得了另一种形式的深深爱戴。
乡间生活,除了天灾,更常见的困扰是人情纠葛和利益纷争。
而这些,往往是官府不愿管、也管不好的领域。
明兰的厅堂,渐渐成了村民们私下调解纠纷、寻求帮助的一个非正式场所。
有一日,两户毗邻而居的人家吵吵嚷嚷地来到庄园外,求见夫人评理。
原来是为了一堵界墙。
张家翻修老屋,认为李家多年前砌墙时多占了他家三寸地,要求拆除重建。
李家则坚称祖辈便是如此,绝不退让。
两家各执一词,从争吵展到推搡,几乎要动手。
里正调解无效,无奈之下,有人嘀咕了一句:“要不……去请顾夫人看看?顾夫人是京城来的诰命,见识广,定然公道。”
于是两家人便扭打着来了。
明兰闻讯,并未嫌烦,而是让人将他们请到偏厅,奉上茶水,让他们先冷静下来。
她耐心地听完了两家人情绪激动的陈述,并未立刻判断谁对谁错。
她先细细询问了两人家中最年长的老人,试图回忆更早年的边界情况,但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
她又让人去找来了县衙户房存档的鱼鳞图册(类似地籍档案)。
查阅之下,现因年代久远,图纸模糊,那一片的边界线本就画得不太清晰,难以作为铁证。
眼看两家又要吵起来,明兰沉吟片刻,温言开口:“依我看,此事纠缠于三寸之地,纵然争出个结果,也是伤了几代比邻而居的和气,得不偿失。
我有个主意,不知二位愿不愿听?”
两家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她。
明兰道:“张家翻修房屋是喜事,想要规整地界也是常情。
李家守护祖产,亦是情理之中。
既然旧界已难厘清,我们不如立个新界。
我看过那处,李家墙外确有一条窄巷,并非主要通道。
不如这样,张家翻修时,围墙可比照如今李家围墙略退后两寸,我让家中工匠帮你们砌得整齐美观。
空出的那五寸之地,算作两家公用,既可排水,也可堆放些不常用的杂物,两家皆可使用,立契为证,永息争端。
如此,张家得了规整,李家也未失寸土,反得了公用之便,岂不比争那三寸之地更好?”
这个方案,既顾及了张家的面子(围墙是新的、规整的),又保全了李家的里子(土地未失),还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化争斗为共享。
两家人听完,面面相觑,都觉得这主意出乎意料,却又实在巧妙,挑不出毛病,心中的火气顿时消了大半。
明兰又笑道:“若是同意,今日便在我这里立下契约,我做个中人。
张家砌墙的人工,若有不凑手处,我家工匠可去帮衬一日。
如何?”
话说到这个份上,两家哪还有不愿意的?当下便握手言和,千恩万谢地跟着管家去立契了。
此事传开,乡人都夸顾夫人不仅心善,更是智慧,能化干戈为玉帛。
还有一次,几个村里的妇人扭送着一个抽抽噎噎的小媳妇来见明兰,说她偷了邻家鸡窝里的蛋。
小媳妇家境贫寒,丈夫卧病,百口莫辩,只是哭。
明兰没有立刻训斥或送官,她让众人安静,仔细看了看那小媳妇的手和衣襟,又温和地问了她几句话。
然后,她转向那几个义愤填膺的妇人,道:“捉贼捉赃,赃物何在?”
妇人们递上两个鸡蛋。
明兰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