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工程的含金量吗?
不,你啥都不知道,你不关心咸阳机场再不扩建飞机就要堵了,你只关心机场扩建范围内,挖出了3500座古墓……
摔!
是上官婉儿墓不应该保护啊,还是秦庄襄王墓不配被保护啊?
以陕西考古研究的实力,都时不时地要来一个“今年不过年了,全体考古人在工地上干活吧”
,考古人把洛阳铲抡出火星子都赶不上基建度。
邢台这么一个市,能分出多少精力给未知的邢窑,那真的是可想而知……
反正这些文物沉睡在地下,也相当于被保护着,不急、不急。
哪天手边没活了,再把它们挖出来,也显得工作量饱满!
“那……那我自己挖?”
“你先把点标好嘛,回头摸两件瓷器,悄悄拿到学校来。”
老教授胸有成竹,声音淡定:
“等我们鉴定过了,确定有价值,你再悄悄放回去,我们再派人来挖……”
“那样就能挖啦?”
沈乐不能理解。
荒郊野外,突然指着一块地就要搞考古掘,理由是什么?
老师你故事也编圆点啊!
“你动动脑子啊!
找个校友,去那边开个工程……”
“抢救性挖掘!”
沈乐脱口而出,彻底拜服。
还能这样啊?
抢救性挖掘反向操作!
至于校友,拜托,全国t0p2的大学,什么时候都不会缺了校友。
就像大漂亮国排名顶尖的大学,总统要对它下禁止令,拜托,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有三个是这所大学出来的?
打官司你打的赢吗?
都别说州法院的法官,那里面一堆一堆,都是他们的人那!
“那我就去摸了!”
沈乐精神抖擞,表示得令。
老教授笑眯眯的:
“不急,不急,你慢慢摸。
考古的重点都知道吧?优先摸有字儿的,摸文书,然后再摸具有时代特征的……”
有了教授担保,主要是有了教授承诺帮忙鉴定,沈乐一头扎下地底,奋力干活去了。
等老教授驱车来到县城,被沈乐迎进房间,就看见一张长长的会议桌上,摆了十七八堆物件:
有瓷碗,有瓷瓶,有碎瓷,有带字的,有带花纹的,有带图案的。
当然,还有一些刻了字的工具,盒子之类,都可以提供信息……
“你找到了这么多瓷窑啊……”
老教授先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如果一堆物件等于一座窑,沈乐找到的这些,大概够当地的邢窑考古队干个十年八年:
毕竟,掘一座瓷窑,并不是挖开了就结束。
挖开,只是一个开始,然后要探查地层堆积情况,描述到底有几座窑炉,窑炉的具体情况;
描述瓷窑周围的灰坑,灰坑内容物的情况,对,灰坑里常常有大量碎瓷片,它们携带的信息量,有时候比窑炉还多;
然后,才是研究窑址里面现的瓷器,数量,器型,胎釉特征,装饰艺术,成型工艺,装烧工艺,当然,免不了还有窑具……
对了,想要根据这窑址里面的瓷器,写出报告来,前置条件就是把窑里扒拉出来的瓷器(绝大多数是碎片)分门别类,拼合完整。
嗯,掘一个窑址,找到一两米厚,几十、几百平方米的碎瓷片,那是常见情况。
把它们分类、拼出几十件能写到论文上去的器具,通常需要一个教授带着五六个学生,埋头苦干几个月半年……
“行吧,我一件一件看。”
老教授搓热了手掌,活动开手指,取出一副老花眼镜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