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先生......呃,能吃上热饭。”
李彻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落在王瑾身上,仔细打量了他一番。
此人办事机灵,懂得变通,又能吃苦。
最重要的是,还忠心可嘉,知道替君分忧,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穿越这么多年,当了这些年的君主,李彻进步最快的能力,便是魅......咳咳咳,便是发掘人才了。
于是,他开口问道:“朕记得,你应是奉国大学第一届的毕业生吧?”
王瑾闻言,身子一震,脸色骤然涨红:“陛下......陛下日理万机,竟还记得微臣这等小事,臣确是奉国大学首届生员!”
李彻看着他激动的模样,语气温和道:“忠心办事的臣子,朕怎么会忘?”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让王瑾顿时觉得这数月来的奔波劳顿全都值了!
一股热流直冲眼眶,他连忙低下头掩盖泪水,哽声道:“陛下......臣......臣......”
李彻笑了笑,继续道:“从下届开始,你们奉国大学也要一同参加科举入仕了,你这个老毕业生还是沾了便宜的。”
之前奉国缺人才,奉国大学毕业就包分配,纯纯的铁饭碗。
而如今全国将要一统,一切事务都得和国家政策接轨。
奉国大学再包分配就不合适了,怕是其他地方的学子都得绞尽脑汁迁到奉国,搞个奉国户口。
当然,奉国大学主要培养的还是理科生,像是王瑾这样的文科生是少数。
李彻又道:“此番新科进士的后续事宜,就由你继续跟进协调。”
“具体将他们分配到哪个部院衙门,让礼部和吏部根据他们的专长和考评,尽快商议出个章程草案,报给朕看。”
“臣,遵旨,必效死力!”王瑾立刻挺直腰板,大声应诺。
李彻被他这番表态逗得又是一乐。
一看就是奉国出身,受军中风气影响深重,正常文官哪有开口闭口‘效死’的?
不过,这股子锐气,自己却是很欣赏。
文官也该有骨气嘛,甚至比武将更需要骨气,张口闭口‘效死’,总要比关键时刻‘水太凉’要好!
“好了,不必如此紧张。”李彻摆摆手,语气随意了些,像是闲聊般问道,“你这一路奔波,往来于帝都和地方之间,除了云梦山之外,可还有什么其他的感想?说来听听。”
王瑾知道这是陛下在考校他,也是给他机会。
他略作思考,整理了一下思路,恭敬回道:
“回陛下,臣所到之处,进士的家人们无不对陛下感恩戴德,许多老人听闻喜讯,皆是老泪纵横,直言皇恩浩荡,改变了他们几代人的命运。”
“而为进士立碑、建祠之事传开后,更是引得四方百姓围观,议论纷纷。”
“臣亲眼所见,已有许多原本对读书心灰意冷的寒门子弟,重新捡起了书本。”
“就连地方官府,对此事也极为上心,跃跃欲试。已经有多个知县向臣提出,考虑在县中办学,让更多的孩子读书准备科举。”
李彻微微颔首,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对进士的福利是实打实的,一甲家乡免税三年,二甲免两年,三甲免一年。
只是一县之地的赋税,对于整个大庆财政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伤不了筋动不了骨,但这个激励却是效果十足。
对于地方官而言,治下出了进士,便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化之功。
而且在免税期间,便无需再为催缴钱粮焦头烂额,可以腾出手来做其他事。
全县百姓都会因此受益,自然会对进士感恩戴德。
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