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匹战马,带领摩托车队继续前进。
沿途的景象让萧然心情愈沉重。
黄土高原上植被稀疏,田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显然收成不会太好。
路过的村庄里,老百姓大多面黄肌瘦,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
孩子们光着脚在土路上奔跑,看到车队经过时都好奇地张望,却又不敢靠近。
更让萧然揪心的是,时值寒冬,很多八路军战士还穿着单薄的军装,在寒风中冻得脸色青。
他们扛着老旧的步枪,有些枪械的枪托已经开裂,用铁丝勉强固定。
军装洗得白,肘部和膝盖处打着厚厚的补丁。
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很坚定,行军时步伐整齐,见到长官时会立即敬礼。
"
这里的条件比较艰苦。
"
赵志坚解释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国民党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日军也时常骚扰。
粮食和物资都很紧缺。
不过,自从115师送来那些新式武器后,同志们的士气高了很多,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了期待!
"
萧然注意到赵志坚提到新式武器时,眼中闪过的一丝光彩,不禁问道:"
你们见过那些新武器?"
"
只见过一次演示。
"
赵志坚的语气突然兴奋起来。
"
一个月前,115师师部派来的特务连给我们根据地送来了一小批武器,在我们哨卡附近进行了一次实弹演示。
那些武器真是太厉害了!
特别是那种叫做自动步枪的,火力凶猛,比鬼子的歪把子强多了!
还有那种火箭筒,一炮就把模拟的碉堡炸了个粉碎!
"
萧然点点头,微微一笑,没有做声。
车队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一片较为密集的窑洞区。
这里曾经是明朝工部尚书杨兆祖的祠堂,杨家祖宗葬于此,名称杨家陵。
中央到达延安驻此后,1939年改名杨家岭。
这里两面环有高山,中间是一条小沟,是个很隐蔽的地方。
中央在杨家岭先后建成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石窑洞14孔、接口石窑洞19孔、瓦房1oo余间,并在山腰挖土窑洞1oo余孔。
这里的窑洞排列整齐,有些洞口挂着草帘,有些则安装了简陋的木门。
赵志坚在一处较大的窑洞前停下。
这个窑洞是三孔窑洞,前庭比较宽大,正是启明同志从1939年到1943年居住和指挥抗战的地方。
"
启明同志就在里面。
"
赵志坚下马说道,"
他已经等候多时了。
"
萧然整理了一下军装,和侯亮平在陆云舟的带领下走进窑洞。
窑洞内陈设简单,土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军用地图,一张木桌上放着油灯和几叠文件。
几个人正围坐在桌旁讨论着什么。
见到萧然进来,他们都站了起来。
一位披着土黄色长披风、头略长,下巴上有一个黑痣,高大魁梧的中年人走上前来,萧然记忆中的图片影像立刻闪现,他就是启明同志。
他老人家也正是我们华国抗日战争的启明星和带路人。
他的棉衣肘部已经磨得白,但整个人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智慧的光芒。
旁边站着一位面色黝黑、身材魁梧,穿着洗得白的军装,肩头打着补丁,萧然也立刻认了出来,他正是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巨大的彭帅。
还有一位戴着眼镜、神情严肃,被称谢仲熏同志。
另外还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