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统领的左路大军主力抵达盛京城郊外了。
这样一来,杨国柱也没了尽快赶回沙岭墩营地的必要,在杨振的建议和他自己麾下将领们的劝说之下,同意在白塔堡附近休整一夜,次日与杨振大军一起过河。
到了当天傍晚,杨振派过河去打听洪、祖大军消息的使者,领着洪、祖二人的信使回到了白塔堡。
原来,就在当天午后,从白塔堡返回沙岭墩大军营地的祖大弼、王廷臣,分别向祖大寿、洪承畴等人报告了杨振及其所领右路军已经取得胜利的消息。
于是,备受鼓舞的洪承畴及其麾下大军对于进兵盛京城下再次变得热切起来。
连带着祖大寿及其麾下的各路部将们,也对进军盛京城的前景,变得乐观起来。
在他们看来,杨振在白塔堡附近取得的新的胜利,基本上已经扫清了盛京城外围的最大威胁,毕竟连清虏大名鼎鼎的和硕英亲王阿济格都已授了,盛京城内还能派出谁来领军相抗呢?
难道多尔衮会亲自出山吗?
就算多尔衮会亲自出山领军,也不可能在刚刚经受了一次惨重损失之后亲自带兵离开盛京城来打自己们的伏击。
与此相应的是,不论是洪承畴,还是祖大寿,都不想让自己麾下的人马表现得过去胆怯或者畏惧,特别是在杨振所领兵马已经进抵白塔堡、浑河堡一带,并与清虏大军交锋获胜的情况下。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或者说考虑,洪、祖二人很快便于午后布命令,督率大军继续往东北进。
他们驻足不前的沙岭墩一带,本就离“盛京城”
的西南郊已经不太远了,总共也就三十多里地的路程。
于是当天下午,大军重新起行,祖大寿亲率辽西军伍各路兵马先行进抵盛京城西北角小北门附近。
而洪承畴则统领后路大军,以及留在沙岭墩东部看守营地的其他宣府军人马,随后跟进,大约两个时辰以后进抵盛京城西南郊外大西门附近。
盛京城郊外早已坚壁清野,人畜一空,就连西郊距城五里的实胜寺一带的喇嘛们,也都带着寺内的宝物早早躲进盛京城里去了。
大军抵达后,各按约定分兵驻扎。
祖大寿所部大军分驻盛京北郊小北门和大北门外三里,东西扎营,彼此呼应。
洪承畴麾下大军,则分驻在盛京西郊大西门与小西门外三里。
宣府军余部,则按以前约定,被指在了小南门外三里扎营。
之所以一律选择距城三里,是因为离城太近就是送死。
“大清国”
不仅能造火炮,而且是能造重炮,这一点在祖大寿的军中人尽皆知,如今洪承畴的麾下同样无人敢掉以轻心。
浑河对岸的后续消息送到白塔堡后,本来已经安顿好部下休整的杨国柱,再次纠结了起来。
宣府军剩余人马,约有五六千人,主要以中军炮队和后营辎重队伍为主,相对而言,人马少且弱。
杨国柱担心,宣府军的这部分人马在盛京南郊小南门外单独扎营,可能会成为清虏夜袭的目标。
但是其亲率的宣府军主力刚打完了一场大战,而且刚刚安顿下来休整,还有大批斩获与战果没有分配妥当,也不好再临时起意非要过河合兵。
最后只能又找到了杨振这里。
原本杨振还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听了杨国柱对河对岸宣府军数量的说明之后,顿时觉得这个安排有点耐人寻味。
对于洪承畴、祖大寿他们的围城安排,杨振是参与过商议的,所以先想到的是,洪承畴这么做,主要是基于他自己的安全考虑。
也就是说,如果多尔衮遣人出城袭击,不打洪承畴也就罢了,如果袭击洪承畴,那么洪某人的大营一旦遇袭,南北皆有呼应。
至于袭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