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整个指挥中心像是松了一口气。有人低声说了句“成了”,有人拍了拍同伴的肩。但我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开始。
就在这时,赵勇那边突然传来枪声。
画面剧烈晃动,无人机镜头转向主建筑入口。两名嫌疑人从侧门冲出,手里拿着电击棍,其中一个背上背着黑色背包,看起来像是便携式发射装置。他们的动作非常熟练,明显预演过多次逃生路线。
“有人要跑!”赵勇吼了一声,接着传来重物落地的撞击声。
我抓起对讲机:“b组封后巷!c组支援正面!别让他们打开设备!”
李悦迅速调出园区三维模型,指尖划过几处盲区。“他们想从排水渠绕出去,那里没有监控。”
“我知道。”我盯着地图上移动的红点,闭上眼,发动“犯罪场景回溯”。
这不是超能力,也不是幻想,而是多年实战积累下来的极致记忆与预判。当我进入高度集中状态,大脑就会自动回放过去十分钟内的所有细节——脚步声的方向、物品位置的变化、门窗开启的角度,甚至空气流动带来的温度差异。
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分钟前的画面:那两人蹲在屋角,一人打开笔记本输入Ip地址,切换到备用通道。他们动作虽急,但路线清晰——先进工具间,再沿墙根走到排水口,最后翻过矮墙进入荒地。工具间的门缝底下有一道新鲜泥痕,说明不久前有人进出;排水管道上方的铁丝网被人剪开一角,边缘整齐,工具很锋利。
我睁开眼,直接改道指令:“d组提前埋伏在东侧沟口,准备抓捕。”
不到两分钟,对讲机里传来压制成功的消息。那个背包的男人被按在地上,手腕扭到背后,嘴里还在骂骂咧咧。赵勇亲自上去搜身,从包里掏出一台掌上终端,屏幕还亮着,上面正编辑一条广播草稿:
【紧急通告:西城区发现放射性泄漏,请全体居民立即撤离至指定避难所】
字体是标准政府公文格式,时间戳精确到秒,连落款单位都仿造得一模一样。
“差一秒。”赵勇把终端递给我看,“再晚一步,这玩意儿就发出去了。”
我没接,只是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然后说:“这不是最后一次。”
李悦听见了,抬头看我:“你还看到了什么?”
我揉了揉太阳穴。刚才使用回溯能力时,头痛比以往更剧烈,像有根针在脑袋里来回刮。每次深度回溯都会带来副作用,尤其是连续作战的时候。但我看到了更多——那些代码的结构、跳转频率,甚至操作者的习惯停顿。这不是一个人干的。陈维只是前台执行者,背后至少还有两个人,在不同地点远程协作。
“他们在测试我们的反应速度。”我说,“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被拦,第三次他们会换方式。不会更强,而是更隐蔽。”
李悦立刻明白过来:“你是说,他们可能布置了离线触发机制?比如定时任务,或者物理开关?”
“有可能。”我看向采石场深处,“查一下有没有未登记的移动存储设备。”
她马上开始扫描无线信号,并调取突击组拍摄的现场照片。十秒后,她皱眉:“工具间的桌面上有个U盘,样式很旧,接口是十年前的老型号。”
我心里一紧。
“故意的。”我说,“老设备不容易被检测,插进主机就能激活程序。新型防火墙通常不会对这类低速外设做深度扫描,尤其当它看起来毫无威胁的时候。”
“我去拿。”赵勇转身就要走。
“等等。”我拦住他,“别直接碰。让技术员穿防护服处理,全程录像。”
他停下脚步,点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个U盘可能是陷阱的一部分,一旦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