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倒是不同,张贺倒不是很急,一路上时常驻留,还叫来病已为他讲解一路上的见闻和地方上的风俗。
加上病已举一反三,不懂就问,一老一少倒是相得益彰。
大汉自高祖时期就施行的是关中本位的政策,也就是说一切以关中为主,不管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可以说大汉的精华都在关中地区。
其他地方虽有发展,但只是树干和枝叶的关系,除了几个大城之外,其他地方发展缓慢,很多都还处于先秦时期的生活状态。
甚至......还有所不如!
其实也很好理解,当年战国七雄轮番上场,其国力都是相当,他们注重自身发展,说起来那时候的中原各地区发展还很平衡。
但自从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迁天下贵族富户齐聚咸阳,地方上发展几乎停滞。
汉继秦制,并且汉进一步加强关中本位的理念,更是延伸出大汉独有的陵邑制度,每个陵邑的建成都会迁移大量的天下豪强富户前来皇陵周围定居。
这样不但能拔除地方上的祸害,还能有效减弱地方势力,加强关中实力和经济。每次迁移必然带来大量的人口和钱财。
这些富户豪强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但来到勋贵遍地的关中,却只能夹起尾巴做人,稍有不慎就会被教做人。
此法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增长,也减轻了地方百姓的负担,更是让地方太守,刺史,县令治理地方时,少了很多掣肘,方便朝廷政令实施,可谓好处多多。
但如此一来,也让地方上的经济很难发展,就像是朝廷定期掠夺地方一样,将地方上财富一波带走。
不过,这对底层百姓确实是件好事,没了这些作威作福的地方豪强,不但能空出大量的土地,分发给新增人口,还能减少百姓和中上层的矛盾,使得地方上百姓休养生息,人口大大增加。
这也是霍光执政以来始终坚持陵邑制度的原因,因为这是以最低的成本,消除天下隐患的最直接办法。
至于损害了地方豪强地主和世家的利益?呵呵,损害了又如何?谁又在乎?大汉从来不是以世家治天下,而是以勋贵共治天下,特别是军功贵族。
-----------------
张贺讲了很多,他发现这孩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很强,甚至有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连他都有力不逮,这让他既是高兴也是遗憾。
他想起了先帝,先帝要是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曾孙活着的话,怎么会让他受到如此悲惨命运。但世事无常,谁让这孩子的祖父是个“罪人”呢。
过定陶国、河南郡、司隶.....当病已看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时,他知道自己终于又回到长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