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难道是公孙策?
杨宗谨心里这样想。
这时,凌宠在李迪的授意下,上前敲了敲房门。
房门应声打开,出来的还真是个白面书生。
皮肤白净,白里透红,身高……
打住!某种思想很危险。
李迪指着书生,向杨宗谨介绍道:“这是刑部郎中曾会次子曾公亮,字明仲。昨日代父入京祭奠,被官家授予大理评事。但明仲志向高远,推辞不受。”
杨宗谨隐约记得曾公亮是英宗朝的宰相,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据说他为人端重沉厚,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
说白了是个小气鬼。
李迪又向曾公亮介绍杨宗谨道:“这是我那不成器的女婿杨宗谨,以后还请明仲多多指正,不让他误入歧途。”
杨宗谨刚想叉手施礼,听了这话立马笑不出来。
曾公亮叉手笑道:“杨提刑年纪轻轻就能担此要职,岂会是如李相所言,不成器呢。”
杨宗谨还礼,心里琢磨他这话到底对不对。
事情齐备,只欠东风。
而所谓的东风,就是朝廷正式的诏书。
作为新皇,赵祯这年只有十三岁。
拿主意的还是皇后,现在应该称作太后的刘娥。
杨宗谨之所以能获得此职,一大半也是出自刘娥的授意。
趁着诏书还没到来前,杨宗谨自己赶制一些勘验现场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了证据袋、自制手套、白大褂等。
这些行头,让跟着一起办案的凌宠和曾公亮不禁乍舌。
下午,诏书就送到李府。
杨宗谨手捧诏书,带着凌宠和曾公亮奔赴案发现场,广政殿。
曾公亮提出反对意见:“广政殿戒备森严,没人能够破坏案发现场。我们应该先去见过八贤王,听一听他怎么说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杨宗谨道:“有些事情,不可以等太久。必须在保证案发现场完整的情况下,尽可能第一时间从现场提取可用的证据。反正八贤王一直在那里,早一点去,晚一点去都不要紧。”
曾公亮和凌宠对视一眼,再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杨宗谨身穿白大褂,系带在身后的那种。穿好衣服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