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这在其他时代,可能会是个笑话。
偏在大宋,是社会现实。
因为大宋佛教的主流是禅宗,禅宗唯心,不怎么修佛经,讲的就是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于是,这些大和尚,个个能言善道,嘴巴一张就是天花乱坠。
但要他们念经?却是抓瞎。
尤其是这汴京的大和尚们,处在汴京这样物欲横流之地。
又有禅宗思想,推波助澜。
大和尚们打着‘在欲行禅"的旗号,做着种种勾当。
遇到外人责问,就是‘我在修心,你懂什么?"。
赵煦本也懒得管。
奈何这些大和尚手中把持着质库这个聚宝盆。
他实在是眼热的紧。
偏那些大和尚,既不肯乖乖合作,也不肯交出质库。
这就让他很为难了。
没办法,只好给他们上上强度,抓住他们的弱点,狠狠的修理一番。
赵煦于是问道:「太母,考较僧人,不考佛经,还能考什么?」
「这就好比士大夫们,不考经义,难道考歌舞?」
太皇太后听着,顿时哑然,只好拉了一下向太后的衣袖。
向太后无奈,只能柔声说道:「六哥,如今天下寺庙,皆是历代敕建。」
「汴京尤其如此!」
「若是敕建寺庙主持、僧首,传出主持、僧首佛法修持不深……」
「这天下人如何看?」
这倒是真的。依照大宋祖制,天下新建寺庙,必须皇室敕建,方允存在,否则就是非法,可视同Yin祀,有司应当毁之。
大宋祖制,对天下寺庙道观,还有‘保明行止"的规定。
也就是,各大寺庙的主持、僧首,必须对本寺僧尼的品行担保。
若有作女干犯科事,则连坐追究责
任,一般罪责与犯错僧尼同担。
其次,还规范了僧人来源。
出家僧人,必须得到其在世祖父母、父母(若无,则由最亲近长辈)同意,出具文书,同时寺庙主持、僧首,必须查验出家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