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老道士选了个时辰,让李二柱领着几个年轻村民,拿着锄头、铁锹往空地里挖。
刚开始挖的是黄土,挖了一米多,就碰到了青黑色的石头,村民们都泄了气,说:“这石头这么硬,哪能挖出水啊?别是骗我们的吧?”
老道士脸色一沉,没说话,只是从褡裢里掏出个铜铃,轻轻摇了摇,“叮铃”
一声,奇怪的是,那铜铃声刚落,地下的石头忽然“咔嚓”
响了一声,像是裂了道缝。
年轻道士赶紧说:“接着挖,石头下面就是水,再坚持会儿!”
村民们不敢再抱怨,咬着牙接着挖,用錾子凿石头,累了就换班,日夜不停。
挖了三天,挖到三丈深的时候,突然“咕咚”
一声,铁锹下去,底下空了,接着就冒出了清水,先是一点点,后来越冒越多,很快就漫到了井台边。
那水清甜,喝一口,比山泉水还解渴。
村民们都乐坏了,围着井转圈圈。
老道士却没笑,对王老实说:“这井挖成了,能镇水,但你们得记住两件事:第一,别去山上取石,尤其是北坡的石头,动了会招祸。
第二,这井不能填,也不能让外人动。
五十年后,我会回来,到时候再告诉你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要是我没回来,你们就立块石碑,把‘禁山护井’的规矩刻上去,传给后辈,千万不能忘。”
王老实赶紧点头,说:“您放心,我们一定记住。”
老道士又让村民在井边盖了间小屋子,说是“守井屋”
,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去,帮忙看着井。
做完这些,俩道士就背着褡裢走了,沿着村西头的古道,一直往南,没人知道去了哪儿。
说来也怪,自打挖了这口井,黄河水就慢慢退了,周边的村子都被淹得不成样子,唯独双乳村没事。
后来的几十年里,黄河又闹了好几次水。
1882年那次,水都漫到了村东头的田埂,可就是没进村子。
后来村民们才知道,那口井里的“怨”
,是早年黄河改道时,淹死的人太多,怨气缠在水里,跟着洪水往村里灌,老道士挖井,是用泉眼的“活气”
镇住了怨气。
而那棵老槐树,是老道士特意选的,说槐树能“锁魂”
,能帮着井镇住怨气,树干上的铁铃铛,其实是“镇魂铃”
,只要铃铛响,就说明怨气要散了。
就这样守井屋的老人换了好几任,每任老人都会把道士的话传给下任。
到了19o8年,离道士说的“五十年之约”
还差一年,村里的老人们就开始盼着,盼着那两个道士能回来。
可等到191o年,宣统二年,道士还是没来。
当时的村长是王老实的孙子,叫王庆山,他想起道士说的“别去山上取石”
,又想起祖辈传下来的“北坡是禁地”
,就琢磨着立块石碑,把规矩刻上去,让后辈们都记住。
村里的村民都同意,凑了点钱,找了个石匠,在村西头的古道边立了块青石碑。
石碑上的字是王庆山请村里的私塾先生写的,全文是:“庄前旧有双乳山一座,虽非出名大山,庄中赖以平安。
凡接脉之处与庄内有关,相传如有开动接脉之处,庄中即出不意之祸。
是以屡次禁止多年,无人开动取石。
大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孟夏月吉旦立。”
——后来有人说,碑上写的“宣统元年”
,其实是笔误,因为挖井是1853年,五十年后是19o3年,立碑是191o年,可能是私塾先生记错了年份,也可能是故意往前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