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23路末班车的常客。
直到发现车载广播的规律:
“下一站,西山公墓”后必定跟着一个真实乘客名。
而念到名字的人会在三天内离世。
我偷偷记下规律,惊恐地发现名单准确无误。
今晚,广播再次响起:
“下一站,西山公墓。”
“下车的乘客请准备——”
然后报出了我的名字。
---
晚上十一点二十分,陈默裹紧了单薄的外套,站在“科技园”站冰冷的广告牌下,呵出的白气瞬间被夜风撕碎。这是他连续加班的第四十七天,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合伙人头衔,背后是掏空的身体和只能乘坐末班公交的窘迫。
23路公交车,像一头疲惫的钢铁巨兽,慢悠悠地驶入站台,车门嘶哑地打开,吐出一股混杂着尾气、旧座椅和消毒水的气味。
车上人不多。前排坐着个打瞌睡的老太太,中间是对依偎着的情侣,后排蜷缩着个看不清面目的流浪汉,还有零星几个和陈默一样满脸倦容的上班族。他习惯性地走到靠后门的位置坐下,戴上耳机,将头靠在冰凉的玻璃上,闭目养神。
车轮碾过路面,发出单调的声响。车厢摇摇晃晃,像一艘夜航的船。
不知过了多久,车载广播里那个毫无感情的女声,伴随着到站提示音乐,响了起来:
“车辆起步,请坐稳扶好。下一站,西山公墓。”
陈默的眼皮动了动,没睁开。西山公墓是23路线的倒数第二站,终点站是西山宿舍区。经过公墓站时通常没人上下车,那片地方白天都显得阴森,更别提深夜。
广播短暂的停顿后,那个女声再次响起,语气没有丝毫变化:
“请下车的乘客提前准备。李秀英。”
李秀英?陈默觉得这名字有点耳熟。他下意识地抬头,看向前方。那个打瞌睡的老太太,不知何时已经醒了,正颤巍巍地扶着座椅靠背,慢慢向后门挪动。
哦,是那个老太太。陈默没多想,重新闭上眼睛。
第二天,本地新闻推送了一条简短的社会消息:昨日深夜,一名七旬老妇在西山公墓附近路段被发现意外坠亡,初步排除他杀,死者名为李秀英。
陈默划走新闻的手指顿了一下。李秀英?同名同姓吧?哪有那么巧。他甩甩头,把这点不适归咎于睡眠不足。
接下来的几天,依旧是深夜,依旧是23路末班车。
“下一站,西山公墓。”
“请下车的乘客提前准备。王海。”
那个蜷缩在后排的流浪汉,默默地下了车。两天后,新闻报道,一名流浪人员在公墓附近废弃平房内因饮酒过量猝死,性名王海。
“下一站,西山公墓。”
“请下车的乘客提前准备。张静。”
那对情侣中的女孩,脸色苍白地下了车,男孩陪着她。三天后,女孩因急性爆发性心肌炎抢救无效死亡。
一次是巧合,两次是偶然,三次……
陈默感到一股寒意,顺着尾椎骨慢慢爬了上来。他不再在车上睡觉,而是竖起耳朵,紧张地等待着那个广播。
他偷偷拿出手机,打开备忘录,记录下日期、广播里报出的名字,以及随后几天他在新闻里看到的对应讣告或事故报道。
李秀英 - 坠亡
王海 - 猝死
张静 - 心肌炎
赵卫国 - 车祸
孙晓丽 - 坠楼
名单越来越长,准确得令人毛骨悚然。
这辆23路末班车,根本不是普通的公交车!它是一辆……死亡预告车!那个广播,是在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