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看着这熟悉的场景,想起小时候过年跟着老妈来。
姥姥也是这样坐在车上,指着路边的风景跟他说东说西。
只是那时候姥姥的头还没这么白。
村里的路还是泥路,如今却都铺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民宿”
的木牌子。
车子停在院门口,大舅早就提前回来打开了门。
刚推开门,一股混合着花香和草木香的气息就涌了出来。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靠院墙的地方种着一排茶花,开得正艳,粉的、红的缀满枝头,每株花下都铺着碎木屑,看得出来是精心打理过的。
中间的石板路两旁,摆着十几个旧陶罐,里面种着薄荷、紫苏,还有几株多肉,陶罐上用红漆画着简单的花纹,是姥姥闲着没事画的。
晾衣绳上没挂衣服,倒挂着几串刚晒的干辣椒,还有几个绣好的小荷包,鱼形的、鸟形的,针脚细密,风一吹就轻轻飘着,比镇上民宿挂的装饰还好看。
“您看您,刚出院就惦记这些花!”
老妈扶着姥姥走进院,看着茶花上沾着的露水,无奈又好笑,“我都说了让小舅多照看,您还不放心。”
姥姥却径直走到一株粉色茶花前,伸手轻轻碰了碰花瓣,笑着说:“这株‘胭脂雪’最娇贵,多浇一点水就烂根,你小舅哪懂这些。”
张凡凑过去看,花瓣上还沾着晨露,阳光下像撒了层碎钻,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姥姥也是这样教他认花,说“茶花要像疼孩子一样疼,才开得旺”
。
小舅已经钻进厨房煮米线,大舅二舅则忙着把从医院带回来的东西搬进屋里。
堂屋的门帘是姥姥绣的,青竹图案,针脚密得看不见线。
屋里的八仙桌上,铺着一块蓝布桌布,上面绣着尔海的波浪纹,边角还缝着几个小布偶,是给邻居家小孩绣的。
墙角的竹筐里,放着几捆刚采的艾草,姥姥说“晒干了装枕头,睡得香”
,整个屋子都透着一股干净又温暖的气息,比他住过的任何民宿都舒服。
“先歇着!
绣活儿不急,先喝碗米线,小舅都快煮好了!”
老妈拉着姥姥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石凳上铺着棉垫,是姥姥自己缝的,印着小碎花。
张凡靠在门框上,看着姥姥跟大舅说“薄荷该摘了,明天煮鱼放一点”
,又跟二舅说“紫苏晒半干就行,太干了就没味儿”
,连说话的语气都比在医院时轻快了不少。
没一会儿,小舅就端着米线出来了,粗陶碗里冒着热气,酸笋的香味混着院里的花香飘满了小院。
姥姥喝着米线,还不忘给张凡夹了一筷子酸笋:“多吃点,这是你小舅昨天去后山挖的,比集市上的鲜。”
小舅笑着说:“等过两天不忙,我带凡去尔海边钓鱼,跟小时候一样,钓着鱼咱们就在院里烤,用薄荷和紫苏腌,香得很!”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伴着草绳摩擦的轻响。
众人回头一看,姥爷正拎着两串用茅草捆着的鲫鱼走进来。
穿件洗得白的蓝布褂,裤脚还沾着点尔海的泥,额头上渗着细汗,却笑得满脸皱纹:“可算赶上了!
知道凡今天跟你妈回来,一早就去钓鱼的老王家守着,刚钓上来的鲫鱼,鲜活得很!”
张凡赶紧迎上去,接过姥爷手里的鱼。
茅草捆得紧实,鲫鱼的鳞片闪着银亮的光,鱼鳃还在轻轻动,连带着尔海的水汽都扑在脸上。
“姥爷,您怎么还特意去买鱼?”
姥爷拍了拍他的肩,语气里满是疼惜:“你打小就爱吃你姥姥做的大酱鱼,去年过年说在海边没吃到正宗的,我记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