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摇篮”
的死寂,如同宇宙尺度上的一声丧钟,沉重地回荡在k-基地每一个人的心头。
那不是一个抽象的威胁,而是一个刚刚生的、血淋淋的例证。
一个可能拥有喜怒哀乐、创造过灿烂文化的智慧族群,在冰冷的“清理协议”
下,化为了飘荡的残骸。
恐惧依旧存在,但它被一种更强烈的情感所覆盖——一种混合着愤怒、决绝和无比清晰的自保本能的责任感。
林洛那句“拆了这‘架构’!”
并非只是一时激愤的口号,它点燃了所有人心底最深处的反抗之火。
“基石计划”
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具攻击性的内涵。
“信标”
项目的重心彻底转向攻击性情报收集和破解。
陈筱雨团队的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理解,而是寻找“架构”
协议的可能漏洞、通信规则的弱点、乃至“单元”
级别的控制后门。
卡米拉博士提供的所有关于“契约”
和古老传说的知识,都被从对抗的角度重新审视。
“坚壁”
项目的目标从“抵御”
提升至“反击”
。
秦雪和李静雅开始构思的不是单纯的防御工事,而是能够干扰甚至瘫痪“观察单元”
或“清洁工单元”
的主动防御系统。
基于“静滞迷彩”
技术,他们开始预研一种更具攻击性的“规则层面干扰器”
,旨在扰乱那些依赖固定协议运行的单元的判断。
“深瞳”
项目加快了“深瞳”
级侦察舰的批量生产,但它们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观测。
新的设计指标要求它们能携带更强大的传感阵列和电子战设备,甚至考虑搭载小型化的、能对“单元”
结构造成损伤的实验性武器。
它们将成为撒出去的、带着尖刺的耳目。
“薪火”
项目变得更加激进。
艾斯特拉不再满足于解读知识,她开始尝试基于解析出的几何符号和“星忆合金”
的信息,逆向推导“架构”
体系可能使用的能量模式和技术原理。
她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创造一种“伪信号”
,模拟更高级别的“架构”
指令,欺骗甚至控制低级别的“单元”
?
“唤醒”
项目则专注于强化自身。
苏婉清不仅继续治疗卡米拉博士和稳定“芽”
的状态,更启动了针对全体成员的基因优化和神经抗性训练计划,旨在提升整个种群对高维信息冲击和心理战的抵抗力。
他们必须从生物学层面变得更强韧。
整个基地的氛围为之一变。
曾经的焦虑和压抑,被一种紧张而高效的亢奋所取代。
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数据解析,都伴随着一种“我们又多了一点筹码”
的振奋。
资源被更残酷地倾斜,一切为了生存和未来的反击。
数周后,一次关于“静滞迷彩”
后续展的会议上,李静雅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构想:“既然单个基地的隐匿存在极限,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火种计划’?”
“火种计划?”
众人看向她。
“我们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篮子里。”
李静雅语气坚定,“我们需要秘密建造多个隐藏的备用基地,甚至是一支能够独立生存和展的殖民舰队。
将我们的知识、基因库、文明成果分散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