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飞艇后的日子,重心从向外探索转向了内部巩固与消化。
失败的阴影犹在,但“山猫”
车的现像一针强心剂,带来了切实的希望。
要任务,便是对抗那无孔不入的辐射。
李静雅几乎住在了新解锁的【基础制造台】旁边。
光幕上列出可制造的物品清单虽然大多仍是灰色,但诸如“标准切割器”
、“初级焊接枪”
、“密封垫圈”
等基础工具已经亮起。
她需要这些工具来完成一项至关重要的工程——将“山猫”
车的铅屏蔽车厢整合进飞艇。
“直接拆下来搬进来不现实,重量和体积都太大。”
李静雅一边研究着飞艇的结构图(部分从核心数据库恢复,部分靠她手绘),一边比划着,“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改造成一个可连接的外部模块,或者……在飞艇内部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用它的铅板材料,‘贴’出一间安全屋。”
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飞艇尾舱一个原本用于存放杂物的隔间被清空。
林洛、秦雪和李静雅再次冒险前往“山猫”
的藏匿点,这次带上了工具和更多人手(苏婉清也随行负责医疗和监测辐射),耗时一整天,小心翼翼地用工具将那块宝贵的铅屏蔽层从车厢内壁拆卸下来,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板材,再由林洛分批收入空间运回。
过程极其繁琐且充满风险。
切割和焊接会产生噪音和光亮,他们必须时刻警惕。
铅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操作时必须做好简易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和吸入粉尘。
但没有人抱怨。
每个人都清楚,这间“安全屋”
意味着什么。
几天后,一个虽然简陋却意义重大的工程完成了。
飞艇尾舱出现了一个面积不到四平米、内壁覆盖着暗沉铅板的小隔间。
接缝处用能找到的所有密封材料尽可能封死,门上挂了厚重的帆布帘。
李静雅甚至想办法将一套最简单的空气过滤装置(利用核心能源驱动)的出口接到了这里。
“完成了。”
李静雅抹着汗,脸上却带着自豪,“虽然不能完全隔绝,但足以将辐射剂量降低到安全阈值以下。
以后我们可以轮流进来休息,尤其是身体不适的时候。”
当晚,苏婉清拿着一个从医疗箱里找到的老式盖格计数器(居然还能工作)进行了测量。
“读数显着下降!”
她的声音带着久违的轻松,“在这里面待上八小时,受到的辐射剂量可能只相当于在外面暴露一小时!
太好了!”
这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它代表了一种对抗环境的、切实的进步。
与此同时,陈筱雨几乎长在了无线电操作台前。
她不仅持续监听“磐石”
的信号(对方依旧重复着警告和排外的宣言),还将扫描频段扩大,试图捕捉任何其他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
就在“安全屋”
建成的那天傍晚,她捕捉到了一个极其微弱、断断续续、背景噪音极大的信号。
这个信号的调制方式非常古老,甚至有些……过时。
“……家……园……”
“……确认……识别码……”
“……家……园……”
“……等待……响应……”
信号内容反反复复,就是“家园”
和一个模糊的识别码,像是在自动循环播放一个信标。
“这个信号……好奇怪。”
陈筱雨皱着眉头,“加密方式很原始,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