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通惠河码头,泥沙堆积、货栈凌乱。
夜风自北边燕山山脉呼啸而来,带着未散的寒意,刮过新砌的堤岸,吹得悬挂在货栈檐下的气死风灯剧烈摇晃,光影明灭,如同鬼火。
时近子时,码头上白日里漕船云集、脚夫如织的喧嚣早已沉寂,只剩下河水拍打木桩的哗哗声、风中绳索的呜咽声,以及远处隐约传来的巡夜士兵的脚步声。
空气里混杂着河水特有的土腥气、新木材的味道、以及堆积如山的货物散出的各种气息。
在这片因帝国都城北迁而骤然繁忙起来的码头阴影里,一场精心布置的伏击正在悄然展开。
数十名从锦衣卫中精选出的好手,换上了苦力们常穿的粗布短褐,脸上刻意涂抹了煤灰与河泥,蜷缩在巨大的粮包和建材之后,仿佛真的是一群在寒夜中寻找避风处的穷苦人。
然而,他们偶尔抬眼扫视时,那锐利如鹰隼的目光,以及身边暗藏的制式腰刀和手弩,却暴露了他们的真实身份。
新都初立,百废待兴,圣意威严,此刻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触及逆鳞,由不得他们不十二万分警惕。
梁铮藏身于一艘刚卸完石料的空船船舱内。
舱内还残留着房山青石的冷硬气息。
他透过一道狭窄的舱壁裂缝,目光如炬,死死锁定着运河下游那片更深的黑暗。
他穿着一件半旧的靛蓝色棉袍,像个记录船运的小吏,但按在腰间绣春刀柄上的手,却稳定而有力,显示出内心的决断与紧绷。
陛下刚迁都于此,根基未稳,此案关乎朝廷体面,更关乎锦衣卫在新都的威信,不容有失。
另一边,元元的身影出现在码头栈桥尽头。
她穿着一身厚实的深色棉布衣裙,外罩一件略显宽大的旧羊皮袄,手里提着一盏光线昏黄的油纸灯笼。
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她将灯笼缓慢地左右画了三个圈。
北风立刻扑上来,试图吞噬这点微弱的光亮,她不得不侧身弓腰,将自己缩成一团,那姿态活脱脱一个在寒夜里苦苦等待货船、急于接下生意的小本商人。
她的心跳在呼啸的风声中如同擂鼓,指尖冻得麻,但怀中那个用棉套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水壶,却仿佛带着千斤重量——里面是她根据邪术古卷的零星记载,结合赵彦茹冒死临摹下的阵盘符号,又千方百计请教了京城里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太医,才勉强配制出的“清心散”
,希望能干扰那南洋邪术对人心神的控制。
下游的黑暗中,终于出现了一盏缓慢移动的绿色灯号,如同一只鬼眼,缓缓靠近。
那是一艘不同于常见漕船的三桅海鹘船,船体不大,却显得颇为沉稳,正是线报中那艘来自南洋的货船!
船身缓缓靠上码头,跳板吱呀作响地搭下。
几个穿着短褂、包着头巾、皮肤黝黑精壮的船工出现在甲板上,目光警惕地扫视着码头。
时机已到!
元元像是被严寒冻得实在无法忍受,哆哆嗦嗦地抱起那个大水壶,走向旁边几个正在跺脚哈气、同样“苦力”
打扮的同伴。
“几…几位大哥,”
她牙齿打着颤,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行行好,讨口热水…这北地的春寒,比冬天还冻人…”
话还没说完,她脚下一个“踉跄”
,哎呦一声,看似笨拙地摔向冰冷潮湿的木板地,水壶脱手飞出,“哐当”
一声闷响,壶盖滚落,里面温热的、带着淡淡药味的汤汁泼洒出来,大部分渗入木板缝隙,却仍有相当一部分,不偏不倚地溅入了旁边一个准备给船上补给清水的大木桶里!
“对不住!
对不住!
瞧我这没用的!”
元元慌忙爬起,冻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