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七:宫束班工艺册存放处年余后日内
【老周坐在桌前,翻开之前写的工艺册,旁边放着一张纸,上面记录着“加灰法”
的改良版本,包括石灰的筛选方法、不同酒类的用量、静置时间等】
老周(拿起笔,在工艺册上补充写道:“加灰法经民间改良,传于洛阳、江南,更传至西域,用于米酒、葡萄酒酿造。
其法:选细石灰,筛去杂质,米酒每坛用量一钱,葡萄酒每坛用量八分,酵末期加入,搅拌均匀,静置三日,酸去醇留,酒品更稳。
此法惠及天下酒坊,乃民间工艺之幸事。”
)
【写完,老周放下笔,看着窗外,阿福、柱子、小禄、小石头正在工坊里忙碌,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充满了生机】
老周(轻声自语):这群憨货,当初闲得没事干琢磨的法子,没想到竟成了传世的工艺。
这大概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镜头慢慢拉远,工艺册上的字迹越来越清晰,与之前的记录重叠在一起。
长安街头的酒香仿佛飘进了工坊,与工匠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诉说着这段由“闲人造反”
开启的工艺传承故事】
场景八:几十年后,长安某酒坊日内
【一位白苍苍的老工匠正在给年轻工匠们讲课,桌上摆着一本泛黄的工艺册,正是老周当年记录的那本】
老工匠(指着工艺册上的文字):你们记住,这“加灰法”
是咱们唐朝的酿酒奇法,相传是宫束班的几位工匠无意间明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法子,咱们的酒才能越酿越好,传到全国各地,甚至西域……
【年轻工匠们认真地听着,眼中充满了敬佩。
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工艺册上的文字,也照亮了这段跨越时光的工艺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