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实验室尝试与一处新生的“荆棘丛”建立初步能量沟通的苏婉,动作猛地一顿。她并没有听到或看到什么,但就在那一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亘古沉寂的悲伤与新芽破土般的坚韧的复杂“感觉”,毫无征兆地掠过她的心头,让她鼻尖微微一酸,几乎要落下泪来。这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仿佛只是她的错觉。
几乎在同一时间,正在重力室进行极限训练的魏风,在挥出凝聚了全身力量的一拳时,意识深处似乎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短暂的、如同星辰诞生与寂灭般宏大而冰冷的“意象”。这意象与他狂暴的攻击动作形成了荒谬的对比,让他气血微微一滞,动作出现了刹那的凝顿。
“怎么回事?”他收拳而立,眉头紧锁,环顾四周,重力室一切如常。但那转瞬即逝的感觉,却无比真实。
就连远在观测站,密切关注着逻辑之门动态的艾米丽,也恍惚了一瞬。她仿佛“感觉”到脚下这座冰冷的金属造物,在那一刻,传递来一丝微不可察的、如同母体保护幼崽般的温柔与决绝。这感觉让她对屏幕上那遥远而神秘的门扉,少了一丝纯粹的学术好奇,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共鸣?
这些零星散落的、无法复现的“瞬间感受”,并未引起大规模的警觉,只被当事人当作高强度压力下的精神波动。但它们的存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几颗石子,预示着湖底深处那沉睡的存在,其无意识的波澜,已经开始能够触及水面之上的世界。
基于对“荆棘丛”共生性质的新认知,魏风调整了策略。他下令成立专门的“生态协调小组”,由苏婉主导,成员包括生物学家、能量系统工程师以及心理学专家(用于分析可能存在的集体潜意识影响)。他们的任务不是对抗,而是理解、引导与共生。
小组尝试了多种方法:
1. 能量标记: 在非关键通道和预设防御区域,投放经过调制的、富含“蔚蓝之心”能量的诱导信标。结果令人惊喜,荆棘丛的生长方向明显倾向于这些信标所在区域,仿佛趋光的植物。这为在要塞内部规划出相对安全的“绿色通道”和预设的“防御壁垒区”提供了可能。
2. 信息注入: 尝试将“归墟”和“虫群”的能量特征、攻击模式等信息,以高度简化的能量编码形式,注入到与荆棘丛连接的能量流中。效果暂时不明,但监测到荆棘在接触这些编码时,其棘刺的硬度和能量抗性有微弱的、针对性的提升迹象。这似乎表明,它具备某种初级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3. 界限设定: 对于试图侵入核心区域(如指挥大厅、能源核心、生命维持系统)的荆棘,则采取温和但坚定的能量排斥场进行阻挡。令人惊讶的是,在反复尝试无法突破后,这些荆棘会自行改变生长方向,仿佛理解了此路不通。这种“沟通”方式虽然原始,却有效。
希望要塞内部,正在上演一场无声的疆域谈判与生态磨合。每一个成员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脚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气,乃至防御的力量,都不再是无生命的工具,而是一个需要小心相处的、沉睡巨兽的一部分。
而在遥远的星空背景下,逻辑之门依旧沉默。归墟的规则探针和虫群的先锋单位,如同扑火的飞蛾,不断冲击、试探着那扇门扉,却至今未能掀起任何可见的波澜。门扉的存在,像一个绝对的谜题,吸引着两大天敌绝大部分的注意力。
然而,在这看似稳定的“三角平衡”之下,暗流依旧涌动。
一些零星的、小股的虫群单位,或许是未能接收到主力召唤,或许是遵循着更古老的掠夺本能,依旧在太阳系边缘游弋,偶尔会试图靠近希望要塞所在的星域。它们不再构成毁灭性的威胁,却成了测试要塞新生防御体系的绝佳“靶子”。
同时,归墟那冰冷的目光也并未完全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