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劣势以及适用场景。 要把‘无感’、‘低功耗’、‘高隐私’(数据本地处理)、‘全天候可用’这些我们的核心优势,巧妙地植入进去。” “三组,联系我们的核心KoL和合作伙伴,提前沟通口径,让他们在后续的内容中,能够理性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区别,引导公众认知。”
整个市场部立刻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般高效运转起来。没有人慌乱,只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感——仿佛一个重量级拳手,看着对手在台上卖力地表演花拳绣腿,自己则沉稳地活动着筋骨,准备给予真正致命的一击。
与此同时,在林烨的办公室里,周伟、李晶等几个技术核心也刚好在看发布会的重播片段。
“啧啧,视觉方案做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了。”周伟推了推眼镜,点评道,“他们的算法团队肯定下了苦功夫。可惜,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搭。摄像头功耗和延迟是天堑。”
李晶更是直接点出技术要害:“而且太容易被干扰了。光线一变,或者手部姿势稍微非标,识别率就暴跌。为了维持精度,模型必然庞大,对手机散热和续航是灾难。我们的NpU跑同样复杂的模型,功耗可能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林烨看着屏幕上巨象手机那需要特定手势才能触发的功能,笑了笑:“挺好的。巨象花了巨额营销费用,替我们向全世界普及了‘非接触交互’的概念和市场教育。等我们的‘星曦Ultimate’和AR眼镜出来,大家自然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 next-generation(下一代)的体验。”
他的语气平静而自信,一种基于技术碾压所带来的、发自内心的从容。
这种“看戏”的心态,并非轻敌,而是一种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自己选择的道路的无比坚定。巨象的cV方案,在他们看来,更像是触摸屏时代与神经交互时代之间的一个过渡产物,甚至是一个…歧途。
下午,林曼拿着初步拟定的市场应对策略来找林烨做最终确认。
材料做得非常巧妙:没有一句提到巨象或“AeroGesture”,而是用科普化的语言,配以精美的信息图,对比了“视觉感知”和“生物电信号感知”两种方式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边界。
“视觉感知:依赖环境光线,存在遮挡问题,隐私顾虑(摄像头始终开启),延迟相对较高,功耗较大…” “生物电信号感知:不受环境干扰,无遮挡问题,数据本地处理隐私性高,延迟极低,功耗极小…”
最后落脚点在于:“星火科技致力于探索更自然、更无缝、更保护隐私的人机交互未来,我们认为,直接与人的神经系统‘对话’,才是交互的终极形态。”
林烨快速浏览完毕,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就这个方向。保持我们的格调,不撕逼,不贬低,只做客观的技术路线科普。让市场自己去判断和选择。有时候,高姿态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反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等‘玄武2.0’量产,‘星曦Ultimate’发布的时候,再把我们‘无感交互’的体验demo放出去。那时候,现在的所有争论,都会显得毫无意义。”
“明白!”林曼自信地收起材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就先让巨象帮我们把场子预热起来吧。”
她离开办公室后,林烨走到窗边。远处城市中心巨象电子巨大的广告牌已经换上了“titan x”和“AeroGesture”的炫目宣传图。
林烨的嘴角,再次浮现出那种洞悉一切的、淡淡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