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行动带来的紧张气氛尚未完全散去,另一股暗流又开始在网络上悄然涌动。
这天上午,市场部总监林曼像往常一样,例行公事地浏览着各大社交平台、科技论坛和新闻客户端上关于星火科技的舆论动态。
这是她每天早上的必修课,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反馈和品牌声誉的变化。
起初,一切如常。
星火ar眼镜在工业和教育领域的好评依旧,系统虽未公开细节,但那次演习的成功还是在小范围内流传,为星火科技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强大的光环。
然而,当她点开一个国内知名的科技爱好者聚集的论坛时,几条分散在不同板块、布时间接近的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些帖子的标题都起得相当抓人眼球:
《细思极恐:星火脑环真的只是在你的思维,而不是吗?》《从民用科技到军事装备:星火科技的军民融合之路是否走偏?》《你的脑波数据价值千金,星火科技如何确保它们不被滥用?》
林曼立刻点进去查看内容。
帖的id都是新注册的小号,帖子内容看似是普通用户的担忧和质疑,但行文风格却出奇地专业和老练。
关于数据收集的帖子,并没有直接造谣,而是引经据典,列举了国内外多起科技公司数据泄露和滥用的案例,然后话锋一转,聚焦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特殊性——它触及的是人类最隐私的思维活动。
帖子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我们真的放心将我们的思维数据,交给任何一家商业公司吗?哪怕它打着再美好的旗号?字里行间,不断引导读者对星火科技的数据安全政策和动机产生怀疑。
而关于技术军用的帖子,则巧妙地将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与技术垄断军事化等敏感词汇捆绑在一起。
它承认星火科技的技术先进,但却暗示这种先进技术正在被单一领域垄断,脱离了服务大众的初衷,甚至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帖子还忧心忡忡地表示,担心星火科技未来会迫于压力,彻底转向军用,导致民用技术进步停滞。
林曼的眉头紧紧皱起。
这些帖子,单看每一条,似乎都只是表达了某种合理的担忧,符合网络上常见的质疑风格。
但几条同时出现,指向性如此明确,内容又如此,这就绝非偶然了。
她立刻动用权限,查看了这几个id的注册信息、帖历史以及ip地址(大多是代理ip),结果都在意料之中——干净得像一张白纸,显然是精心准备过的。
手法很老道啊。
林曼低声自语,手指在桌面上快敲击着。
她没有立刻采取删帖之类的强硬措施,而是先让手下团队全面监测这些帖子的传播范围、转载情况以及网友评论的导向。
监测结果很快出来:目前这些帖子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科技圈层,尚未形成大规模传播。
评论区里的声音也比较分化,有附和的,有反驳的,也有理性讨论的。
但林曼注意到,有几个固定的账号在不停地顶帖,并用看似中立、实则引导性很强的话术,试图将讨论引向对星火科技不利的方向。
这更像是一次试探性的攻击——火力不强,但目标明确,旨在测试星火科技的反应,试探公众的敏感点,同时也在试图埋下怀疑的种子。
林曼不敢怠慢,立刻整理了一份简短的舆情分析报告,然后起身走向林烨的办公室。
林总,有情况。
林曼将打印出来的报告和几个帖子截图放在林烨桌上,网络上刚刚出现了一批针对我们的负面帖子,方向主要是数据安全和技术的军民融合问题。
林烨正在看王皓提交上来的清道夫行动初步报告,听到林曼的话,抬起头,接过报告快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