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那次精神力的边界探索与陈薇不经意的关怀后,林烨心中关于“星火脑环”
的构想非但没有模糊,反而愈清晰和坚定。
他深知,这将是一次比“玄武”
芯片和“星火os”
更具挑战性的远征,是真正迈向“脑联万物”
的关键一步。
不再犹豫,他决定立刻将构想付诸实践。
一份标注着“绝密”
的项目立项建议书,被摆在了周伟、王皓、李晶等几位核心技术的案头。
建议书的标题简洁而充满希望——“启明”
项目。
副标题则揭示了其雄心:下一代沉浸式脑机交互设备预研与原型开。
建议书内,林烨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星火脑环1代”
的愿景:一款轻便、舒适的头戴设备,能够实现远指环的高精度脑波交互,并集成初步的ar(增强现实)投影功能,旨在开启b端和高端c端的全新应用场景。
技术目标被明确为四大核心挑战:高精度脑波采集、低功耗实时处理、极致轻量化与舒适佩戴、稳定清晰的ar投影。
收到这份建议书,几位核心人物的反应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被这个大胆的构想所点燃。
周伟作为技术总监,先感受到的是巨大的责任和系统性工程的复杂性。
他立刻开始在心里盘算需要调动哪些资源,协调哪些部门,如何规划研里程碑。
王皓盯着“低功耗实时处理”
和“ar投影”
这两个关键词,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大脑已经开始飞运转,评估“玄武2o”
的潜力以及是否需要为专用芯片做准备。
李晶的眼中则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高精度脑波采集”
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研究方向,这意味她的算法模型将有机会处理更丰富、更干净的神经信号,挑战与机遇并存。
很快,林烨召集了第一次“启明”
项目核心启动会。
会议室里,气氛不同于往常,一种混合着紧张、兴奋和庄严使命感的情绪在弥漫。
除了周伟、王皓、李晶,还有被特意叫来评估工业设计可行性的id团队负责人,以及吴坤——他需要提前感知未来的生产挑战。
林烨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他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简单的概念图和一个清晰的技术目标分解图。
“各位,今天是我们星火科技又一个重要日子。”
林烨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启明’项目,正式启动。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脑环’,让思维和视觉的交互,突破指尖的局限。”
他简要复述了项目目标,然后目光扫过每一位在座的核心成员:“我知道,这很难。
每一项技术指标,都接近甚至越当前行业的极限。
但正因为难,才有我们星火存在的价值。
指环的成功证明了我们的能力,而脑环,将决定我们的未来能走多远。”
他先看向李晶:“李工,脑波采集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是交互体验的基础。
这块硬骨头,你的算法团队是主力。”
李晶立刻接话,语气带着研究员特有的执着和急切:“林总,精度要求我完全同意,甚至我们可以提得更高!
但这对原始信号的质量要求极高,传感器本身的性能、佩戴的贴合度、环境噪声的抑制,都必须做到极致!
我需要硬件团队给出顶级的‘食材’,我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她的话直指核心,也抛出了第一个难题。
林烨点点头,目光转向王皓:“王工,实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