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
台下的大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他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所有深奥的技术细节,但他们能感受到周伟话语中对技术的热爱、对难题的执着,以及那种将科幻变为现实的成就感。
尤其是当周伟展示星火指环的最新应用和“星火os”
的宏伟蓝图时,台下不时出阵阵惊叹。
互动环节,学生们的问题异常踊跃:“学长,星火招聘最看重什么?需要提前学哪些技术?”
“周总监,您觉得脑机接口的未来,是替代手机还是创造全新的终端?”
“学长,我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我的专业在星火有机会吗?”
周伟一一耐心解答,他以师兄的身份,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鼓励大家打好基础,勇于尝试。
他的真诚和务实,赢得了阵阵掌声。
讲座结束后,周伟立刻被热情的学生们团团围住,索要签名、咨询问题、递交简历……他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异常开心。
他看到了许多优秀的苗子,甚至当场就让助理记下了几个特别有想法学生的联系方式。
同样的场景,几天后也在华国科技大学上演。
李晶的讲座风格与周伟迥然不同,她更加犀利、聚焦前沿,充满了对技术极限的挑战欲,同样引了极大的反响。
两场讲座之后,“星火未来学者”
奖学金的申请邮箱被简历塞爆。
星火科技在顶尖高校学子中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联合实验室的协议也正式签署。
星火投入了期数千万的资金,用于支持几个经过严格评审的脑机接口基础研究项目。
周伟和李晶作为企业方技术负责人,定期与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们开会讨论,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带入实验室,也将实验室的最新进展带回公司。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输出,更是一种双向的滋养。
例如,临深大学一位研究神经编码的老教授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意外地启了李晶团队解决了一个困扰许久的信号干扰问题。
华国科大一个博士生关于新型柔性电极材料的论文,也让王皓看到了下一代传感器设计的全新可能性。
这些合作,像是一条条细小的溪流,悄然汇入星火技术的江河,为其带来源头活水。
一个周末的下午,林烨推掉了所有工作安排。
他没有去办公室,也没有待在家里。
他让司机把他送到了临深市的科技馆。
今天这里有一个面向青少年的“未来科技”
科普展。
他没有通知任何人,像一个普通的观众一样买票入场。
展馆里到处都是跑来跑去、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以及耐心讲解的家长。
他在一个模拟神经信号控制机械臂的展台前停下了脚步。
一个大约十来岁的小男孩,正戴着简化版的体验头盔,全神贯注地试图用“意念”
让机械臂抓起一个积木,小脸憋得通红。
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小男孩有些气馁。
旁边的志愿者小姐姐鼓励他:“别着急,集中注意力,想象你要抓起它。”
林烨蹲下身,微笑着说:“小朋友,试试不要那么用力‘想’,放松一点,就像平时伸手拿东西一样自然。”
小男孩看了他一眼,似懂非懂,但依言放松了下来,再次尝试。
这一次,机械臂颤抖着,竟然真的缓缓移动,成功夹起了那块积木!
“哇!
我成功了!”
小男孩兴奋地跳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
看着孩子纯真的笑容和眼中闪烁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