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陋的生产线在磕磕绊绊中逐渐步入正轨,虽然日产量依旧徘徊在二三十个指环的水平,但至少流程通了,质量稳了。
维持这条线的日常运转,本身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周伟全身心扑在了生产管理上,带着赵刚和孙婷,像呵护幼苗一样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产线的节奏。
而林烨和吴坤,则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分工,将精力投向更前端和更未来的领域。
吴坤的主要精力,转向了物料采购和供应链管理。
以前在柜台,采购就是缺什么了,临时跑去电子城深处找老陈买一点,量小价高,谈不上任何策略。
现在,他们是有“厂”
的人了,哪怕再小,也需要稳定、经济、有一定批量的元器件供应。
这活儿,自然而然落在了人脉更广、更擅长和人打交道的吴坤身上。
吴坤很快就现,这活儿远比他想象中复杂和磨人。
他先是试图找老陈谈批量采购,希望拿到更优惠的价格。
老陈先是惊讶于吴坤的“鸟枪换炮”
,然后搓着手,报出了一个“友情价”
——比零售价低了不到百分之五。
“坤哥,不是我不帮你,你这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这边从上家拿货也得有量啊……”
老陈一脸为难。
吴坤悻悻而归。
他意识到,绕过这些二三级分销商,直接找到更上游的代理商甚至原厂,才是出路。
他开始翻找以前积攒的名片,打电话,邮件,自我介绍是“星火科技有限公司”
的采购经理。
对方一听询价量(每月几千颗芯片,几万颗电阻电容),热情立刻减半,往往敷衍几句就没了下文。
好不容易有一两家愿意接洽的本地代理商,吴坤兴冲冲地跑去对方办公室谈。
对方穿着西装衬衫,办公室里飘着咖啡香,看着吴坤递过来的、皱巴巴的手写物料清单,眼神中难免流露出一丝轻视。
价格、账期、最小起订量、交期……每一个环节都是博弈。
对方要求现款现货,最多账期七天。
而吴坤希望能月结三十天,以缓解现金流压力。
双方拉锯战似的来回磋商。
“吴经理,不是我们不相信贵司,你们是新公司,我们也有风控流程……”
对方经理礼貌而坚定。
吴坤磨破了嘴皮子,最后也只能争取到“十五天账期,但次合作必须现款”
的条件。
他咬着牙签了合同,心里算着又一笔即将支出的款项,压力山大。
除了价格和账期,供应稳定性更是让他提心吊胆。
有一次,一种关键的蓝牙模块,代理商突然通知说原厂产能紧张,要延迟两周交货。
吴坤当时就急了,产线眼看就要断粮!
他像疯了一样四处打电话,求爷爷告奶奶,最后不得不以高出百分之二十的价格从另一家现货商那里紧急调了一点货救急,心疼得直抽抽。
经历了这次教训,吴坤开始有意识地开备选供应商,即使价格稍高一点,也要确保关键物料不止一个来源。
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联系方式和报价,哪个代理商态度好,哪个交期准,哪个价格水分大,他心里渐渐有了一本账。
他每天奔波于各大代理商的办公室、货运市场以及自己的小厂房之间,计算着库存天数,盯着物流信息,和对方采购经理斗智斗勇。
他人瘦了一圈,但眼神里却多了几分过去没有的精明和韧性。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在华光电子城倒买倒卖的摊主吴坤,而是开始真正像一个公司的“供应链负责人”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