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所以我们这次的重点,是增强抗干扰能力。”
他重新设计了信号滤波链,加入了自适应滤波算法,能够根据环境噪声动态调整滤波参数,更有效地剔除肌电信号以外的干扰。
他对那个轻量级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微调,增加了更多在噪声环境下采集的训练数据特征(得益于维记忆库里的相关数据),提升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分类robtness(鲁棒性)。
同时,他也意识到,“神经交互”
、“脑波控制”
这些名词对普通用户来说太过科幻甚至有些吓人,不利于推广。
“我们得让它听起来更接地气,更像一个实用的工具。”
林烨思考着,在代码注释中写下了新的固件名称——neuroputv1o(神经输入法1o)。
他将这个名称编译进了系统信息中。
与之配套的,他重新编写了手机端的演示程序。
新的演示程序界面更加简洁友好,去掉了那些花哨的星空背景,采用了更清爽的蓝白配色。
程序启动后,先是一个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教学引导:“请戴上指环,放松手指,集中意念想着你要输入的内容……”
引导之后,不再是简单的输入框,而是提供了几个有趣的应用场景:一个模拟聊天界面,一个便签本,还有一个简单的“意念力游戏”
(通过集中注意力控制一个小球跳跃)。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感,让技术不再显得那么高高在上和难以触碰。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当林烨将最后一段优化后的代码烧录进新版指环,并将新的演示程序安装到测试手机上时,他和周伟都屏住了呼吸。
连接,配对,校准。
林烨戴上指环。
周伟启动了秒表,记录续航时间。
这一次,指环的连接异常迅稳定。
屏幕上的光标响应流畅,几乎感觉不到明显的延迟。
林烨尝试在模拟聊天界面中输入,文字流畅地涌现,错误率显着下降。
即使周伟故意在旁边开关其他电器制造干扰,指环的工作状态依然稳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秒表上的数字跳动了整整十二个小时。
指环的指示灯才从绿色变为红色,提示电量不足。
新一代指环原型,成功了!
续航:12小时(日常使用足以支撑一天)。
识别率:约9o(在典型环境下)。
延迟:<3oo毫秒(体验已接近可用)。
虽然它依然需要改进,离林烨脑海中那种无缝流畅的脑机交互还相差甚远,但与前一代那个续航血崩、时灵时不灵的“玩具”
相比,已然是脱胎换骨般的提升!
“成功了!
烨哥!
我们做到了!”
周伟看着测试数据,激动地差点跳起来,眼眶甚至有些湿润。
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林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抚摸着那个外观依旧简陋,但内在已然不同的指环,仿佛抚摸着自己孩子的头。
neuroputv1o。
这不仅仅是一个固件版本号,更是他向这个世界,正式迈出的第一步。
“嗯。”
他点点头,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准备好。
坤哥那边,恐怕又要等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