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了几个小国,那些国家的流民纷纷逃往大汉。
皇帝得知此事后,曾下令边境大军就地收容救济。
大战爆之后,这些人都被编入军中。
一部分前往徐州,编入莫厝麾下。
剩余的那些则被李存孝指派到了凉州,编入杨世荣与喹莫军中。
所以,上三州中,杨世荣与喹莫麾下的大军战斗力最低,但是,他们的对手偏偏是三州中战斗力最高。
不得不说,这是秦狄在战略部署上的重大失误。
按照他当初的想法,以为郴州的郑源孝会带着主力挥师南下,与冀州的李存孝对战,杨世荣与喹莫只要防守凉州便可。
说到底,秦狄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只是他拥有另一个的记忆,所以见识和阅历前许多,并非事事皆可未卜先知运筹帷幄。
就拿郴州战况来说,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想法进行。
郑源孝的确对冀州方向出兵了,却并不完全是他的主力。
只是配合交州和益州方面,象征性的挥师南下,颇有坐山观虎斗的意思。
他想的应该是鹬蚌相争,最后他这个渔翁得利。
所以大战初期,秦狄就对郴州方面的战场进行了误判。
万幸在杨世荣与喹莫的指挥下,整体局势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现在回过头来看已经生的战事,郑源孝的意图似乎就是想先攻占凉州,然后由凉州一路南下,既可以前往兖州,又可以进入冀州西部,无论他去哪里,对京都都是极大的威胁。
战局虽可控,背后付出的代价十分惨重,数万大军死于郴州之战。
如果不是两人缠住郴州主力,交州和益州也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阶段性胜利。
与此同时,攻下孟岩的李存孝部在这里进行短暂休整。
原本想继续挥师北上,一举灭了北楚秦浩,给突厥施压。
意外得知皇帝已经前往北宁,当即作出调整,准备先去见皇帝一面。
至于后面是先灭掉郴州还是进军突厥,他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以便可以能更好配合皇帝的宏图大计。
带着十几名亲卫,李存孝奔波几百里路,终于抵达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