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少个人一下子就冷清了大半截。
两个孩子不知道,一大早就去找姑姑。
推开姑姑闺房的门,里面的一切都没变,可那个人却不见了。
两个孩子趴在地上,往床榻下探寻。
“姑姑,姑姑.....”
厨娘又偷偷的哭了,她都不知道偷偷的哭了多少回了。
余令和闷闷打小开始都是她在照顾,如今嫁走了……
她咋能不难受。
余令收拾着心情,习惯是一个过程,闷闷大了该走这么一条路。
阴阳有定,这天底下也没有不散的宴席。
钱谦益知道余令心情不好。
为了让余令心情好一些,他找到余令,要让余令带他去看书院。
他听说那里面藏了很多书,他想好好地去看看。
他其实去过一回,那时候先生在讲课,他不忍打扰。
他在赵士桢的石像前站了很久。
他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这赵士桢除了字写的好点,有什么资格立在这里,受人拜祭。
长安城内的书院就是当初建的那个书院。
这些年,每一年都在扩建,每一年都在改造,它慢慢的成了科举的考场。
童子试,院试现在都在这里考。
书院已经很大了,可里面的孩子不多。
对很多人而言,读书认字,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学蒙学的孩子也就四百多个。
如果要加上那些大人,这个人数就多了。
因为书院有一个很大的藏书楼,来借书的读书人很多。
如果把他们也算书院的学子,人数能达到千人以上。
怕着火,书院还专门请了人,两班倒地巡视。
总体来说书院求学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人求学都是去地方地主,商人,官员以及地方家族等建立的私塾。
小班教学,质量会更好一些。
有钱的人家甚至不去私塾。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