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4xxs.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思路客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成黛玉她哥后重启红楼 > 第1142章 平安州的证据

第1142章 平安州的证据(2 / 3)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快穿之钓系绿茶攻略手册 唐朝小医娘 惊悚灵异 九尾九马甲,仙魔大佬都是我! 我于人间无敌,镇守边关十万年 人在洪兴:开局系统让我氪金翻盘 重生八零绣娘非遗逆袭 重生女躲病娇?我直接驯他当狗! 惊悚片生存守则 洪荒从几何倍增幅开始无敌

[11]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周代以“乡举里选”

的方式,即由“乡老”

(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

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

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

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

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

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

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

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12]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13-14]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

此外“秀才”

也是科举的重要科目之一。

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

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

入学的学生为秀才。

汉代各科科举都要通过朝廷考试。

但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区别在于:考试在察举中并不重要,举荐是决定性的。

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15]。

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

[16]察举并不是两汉仕进的最大渠道。

从汉初以来”

任子“、“赀选”

、皇帝和各级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进行。

一般士人往往是先征辟为州郡吏员,才由上司向中央察举为秀才、孝廉等等。

但是,一般没有门路的布衣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17]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西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18-19]

在南朝齐时,秀才科的策试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20]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于第”

<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重生之剑起斗罗 宝可梦:犯贱后全世界都吻了上来 都市至尊神医徐文东林伊人黄蕊蕊 海贼:开局抢错果实,我竟无敌了 不治邪医 穿越死神世界从获得斩魄刀开始 太上武神诀吴云肖雪燕 缺资源?别急,我去外星出个差 精灵:开局绑定神级系统 肖雪燕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