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
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中央省试为“省元”
,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9-10]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87],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3]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
[11]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代以“乡举里选”
的方式,即由“乡老”
(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
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
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
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
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
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
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
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12]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13-14]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
。
此外“秀才”
也是科举的重要科目之一。
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
。
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
入学的学生为秀才。
汉代各科科举都要通过朝廷考试。
但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