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甄别、严格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位深谋远虑的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盲目效仿只会丧失自我,唯有批判性地吸收借鉴,方能真正促进国家发展。
在使者们启程前,君欣会亲自召见训示。
她以生动的比喻阐明道理,“见他国繁华就全盘照搬,如同看见他人锦衣华服便不问尺寸强穿在身;见他国强盛就妄自菲薄,好比望见参天大树就否定自家园中嘉木。”
她要求使臣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睁大眼睛发现他国优点,也要明辨其中是否适合本国国情。
为此,她特意为使团配备了精通各国语言的书记官,要求他们不仅要记录所见所闻,更要详细注明考察心得与反思。
使者们谨记女帝的谆谆教诲,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
在考察他国某项制度时,他们会先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运作机理,然后召集随行人员展开辩论:这项制度的核心优势何在?存在哪些潜在弊端?若引入我国需要作何调整?
通过这样严谨的论证过程,确保带回的都是真正有价值的经验。
例如在借鉴西域灌溉技术时,使者们没有简单复制其整套系统,而是重点学习了其节水原理,再结合本国地理特点进行改良;在参考南海诸国的海防体系时,他们取其防御理念之精华,又根据本国海岸线特征加以创新。
这种有选择性的学习方式,使得外来经验能够真正在本国土壤中生根发芽。
君欣女帝还建立了严格的学习成果评估机制。
每当使团归国,她都会亲自主持多场听证会,要求使者们不仅要汇报所学,更要阐述这些经验的本土化方案。
她会与文武百官一起反复推敲,确保每一项借鉴都经过深思熟虑。
对于确实有价值的经验,她会立即责成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而对那些看似先进却不合国情的内容,则果断舍弃。
这种理性务实的学习态度,使得国家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能不断吸收外来养分。
君欣常说,“善学者如江河,能纳百川而不失其本色。”
在她的引领下,国家既避免了闭关自守的固步自封,又防止了全盘西化的迷失自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治国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