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晨光透过林家客厅的落地窗,落在茶几上的保温袋上——里面是夜宸早上让陈叔送来的燕窝粥,附了张便签,字迹凌厉却带着一丝刻意的柔和:“早餐趁热吃,别空腹去图书馆。”
林晚指尖划过便签,没立刻收起,反而走进厨房,把粥倒进砂锅,又切了些山药和红枣,慢火熬煮。
“晚晚,你怎么起这么早?”
林母系着围裙从卧室出来,眼底带着淡淡的疲惫,最近总说头晕,却一直没去检查。
她看到砂锅里的粥,愣了愣:“这是……你做的?”
“不是,是夜宸送的,我加了点山药,对脾胃好,”
林晚接过母亲手里的菜篮,自然地把她往客厅推,“妈,你坐着歇会儿,今天我来做饭。
你上周说头晕,等会儿吃完早饭,我陪你去医院做个体检。”
林母的眼眶瞬间红了——以前的林晚总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很少主动关心家里的事,更别说陪她去医院。
她拉着女儿的手,指尖触到女儿掌心的薄茧(是最近熬夜改竞赛方案磨出来的),声音哽咽:“好,听你的。”
午饭时,林辰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的报名手册,放在林晚面前:“学校刚的,你之前不是说想做ar文化传承的项目吗?这个竞赛刚好对口,我帮你报了名。”
林晚拿起手册,指尖划过“一等奖可获保研加分”
的字样,眼睛亮了亮——前世她荒废学业,连毕业证都差点拿不到,这一世,她不仅要改变命运,还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哥,谢谢你,我肯定好好准备!”
“不用谢我,”
林辰看着妹妹眼里的光,语气软了下来,“昨天我去学校办手续,听到有人在背后说你‘靠夜宸走后门’,我已经帮你怼回去了。
以后谁敢说你坏话,哥帮你撑腰。”
他的话像一颗小石子,落在林晚心里,泛起暖意——这是家人第一次主动为她出头,是亲情裂痕逐渐修复的证明。
接下来的一周,林晚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竞赛准备上。
她在工作室搭建ar模型,将校园的百年建筑做成三维动画,还加入了老校友的口述历史,让项目既有科技感又有温度。
陈阳看着她熬红的眼睛,递过一杯热咖啡:“晚晚,你这方案也太厉害了,上次系主任来看,都夸你有想法!”
林晚刚接过咖啡,手机就响了,是夜宸的电话。
“在哪?”
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在工作室改方案,”
林晚如实回答,补充道,“陈阳也在,我们刚讨论完模型细节。”
她知道他在意什么,主动提及同行的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翻文件的声音:“我让技术部整理了近三年的竞赛获奖案例,一会儿让陈叔送过去。
晚上我来接你,带你去吃你喜欢的那家私房菜。”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要求“立刻回去”
,而是用送资料、请吃饭的方式表达关心,既支持她的学业,又没忽略自己的占有欲——这是他“微妙态度”
的体现,既骄傲她的优秀,又怕她因能力变强而“脱离掌控”
。
傍晚,夜宸的车停在工作室楼下。
他走进来,目光先落在林晚的方案上,指尖划过屏幕上的ar模型,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骄傲:“这个老图书馆的细节做得很好,比上次的校园项目更成熟。”
他的认可直白又真诚,让林晚心里一暖。
“多亏你送的案例,”
林晚合上电脑,“里面有个非遗项目的交互设计,给了我很多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