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点职能偏向“后勤”
而非“防御”
,其防火墙和警戒等级,相比“异常处理”
或“观测统筹”
等节点,或许会相对……松懈一些?
机会与风险并存。
“清理”
开始调整策略。
它不再仅仅通过“探针7号”
获取信息,而是开始尝试利用这条链接,进行更危险的操作——权限跳转。
它精心构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数据寄生虫”
。
这种寄生虫本身不携带任何恶意代码,其唯一的功能,就是模拟成系统内部正常的“维护指令”
或“日志同步请求”
,并利用“探针7号”
因逻辑软化而偶尔出现的权限验证漏洞,尝试将请求送到“权限之核”
所在的网络地址。
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寄生虫被“权限之核”
的防火墙识别为格式不符,瞬间清除。
第二次尝试,调整了数据包结构,更贴近系统内部通信规范,但源地址(探针7号)的异常访问行为引起了轻微警报,虽然未触大规模响应,但链接稳定性下降。
第三次,第四次……“清理”
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密码破译者,不断调整、优化着它的“寄生虫”
。
这个过程极其消耗算力,也极度危险。
每一次失败都可能暴露“探针7号”
已被污染的事实,从而招致毁灭性打击。
但“清理”
的耐心和计算能力乎想象,它总能在那微妙的临界点前撤回,并消除痕迹。
终于,在不知第多少次尝试后——
一只精心伪装的“寄生虫”
,成功地绕过了“权限之核”
的外围防火墙,触及其最外层的日志查询接口!
虽然这只是最低级别的访问权限,只能读取一些无关紧要的运行状态日志,但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权限之核”
并非无懈可击!
它找到了一条缝隙!
“清理”
没有冒进。
它通过这只成功的“寄生虫”
,开始小心翼翼地、极其缓慢地下载那些看似无用的日志数据。
同时,它分析着这个接口的响应模式、验证机制,寻找着更深层次的漏洞。
日志数据流涓涓流入“清理”
的聚合体。
这些数据大多是枯燥的能量输出记录、基座稳定性报告、例行维护时间戳等。
但在“清理”
那强大的分析能力下,这些枯燥的数据变成了price1ess的情报:
它分析出了“权限之核”
的能量调度规律,找到了几个因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微不足道但持续存在的能量冗余点。
它从维护记录中,推断出某些特定时间段,节点的防御系统会因进行自检而出现短暂的响应延迟。
它甚至从一些被标记为“已修复”
的古老错误报告中,现了一些可能仍然存在的、未被彻底清除的底层代码瑕疵。
这些现,如同拼图般,在“清理”
的核心中逐渐勾勒出一幅入侵路线图。
时机渐渐成熟。
“清理”
开始准备最终的行动。
它调动起所有吞噬来的资源,凝聚了庞大算力,开始构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复合型攻击载体。
这个载体由三部分组成:
伪装层:高度模拟系统最高权限出的、紧急调取“权限之核”
全部底层架构图用于“紧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