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马育种之事,崇祯做了一系列调整后,转身往西郊大营外走去。
曹变蛟跟在崇祯身边,崇祯停住脚步转头道:“对了,今年万寿节,带兵来承天门。”
曹变蛟领命后,崇祯又去了烈士碑前广场,就在承天门对面长安街南侧。
看着元宵节还在忙碌的匠人,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让王承恩将工部主事唤来。
不一会,在现场督工的工部主事,疾步走到崇祯面前,叩道:“陛下,圣躬金安!”
崇祯看着丈许高的烈士碑,问道:“平身,此碑还需多久能建好?莫要误了朕的大事!”
工部主事站起身,拱手道:“陛下,臣核算过了工期,就算日夜不停赶工。”
“此碑也需到今年的年中,方才有可能完全建成,主要是阵亡将士名字雕刻耗时。”
崇祯抬步走向烈士碑须弥座,碑体高十丈加基座共十二丈,安放一块题字的三丈碑面。
哪怕只建成一半,已能感觉到磅礴的气势,须弥座南北长二十丈,东西宽十六丈。
踏过碎石青砖堆放的工地,旁边还有手工制作的加强型三合土,类似于粗制白水泥。
这玩意实在不好生产,别说铺路了光建这个碑,所用的白水泥就调动了上千人制备。
在蒸汽机做出来前,想将水泥路铺满全大明,那基本等于天方夜谭。
要想强行推进水泥路,光粉碎这一项浪费的人力畜力,就能让大明农业陷入半停滞。
碑体之所以还不高,并不是建造不上去了,一块块青石板要雕刻满名字后。
才能吊装到碑体上,如今几百工人在简易帐篷里,顶着严寒在青石板上雕刻着名字。
虽然也安排了碳火,但帐篷保温还是不行,依然冻得人脸生疼。
雕完一个名字就要烤手,不然手冻麻木了会雕不好,稍不注意整块石就废了得重雕。
一块石板密密麻麻上千名字,雕一块石板一个工匠要半个月,崇祯看了工部派的匠人。
懂雕刻的基本都在此了,这些都是工部的住坐匠(正式工),轮班匠则完全以银代役。
崇祯蹲下身子,询问一位正在烤手的匠人道:“工部给你们银子吗?每月做多久的工?”
王承恩提醒道:“陛下驾到,还不跪见!”
匠人正要下跪叩,崇祯阻止道:“无妨,你照实说就行,繁文缛节耽误工夫。”
那匠人烤好了手,低着头拿起凿子跟锤子,又叮叮当当雕起了名字。
边雕边道:“回皇上,草民是一等(高级)匠人,每月需服役十天,可以支米一石。”
“但这边需要赶工期,工部命令咱们不得休息,每月可支米一石盐两斤。”
崇祯细细算了一下,按照京师米价值三两银子,盐能值一百八十文钱左右。
算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样子,可问题是米价是灾年通货膨胀,才导致米价居高不下的。
正常年景的话,一石米最多一两五钱银子,一年下来算上食盐差不多是二十两。
二十两银子看着很多对吧?然而崇祯年间物价居高不下,约等于后世三四千块钱左右。
若是放明初那会,二十两银子差不多等于,后世十万块钱左右的样子。
对于粮食短缺造成的通货膨胀,崇祯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干旱还要持续两年时间。
能稳住三两银子一石米,朝廷就已经花了很大力气了,物价要降下来非得等土豆上市。
崇祯转头冲工部主事怒声道:“你们这不是胡闹吗?人家一等匠干十天一石米。”
“现在干一整月还是一石米,就多给了两斤盐而已,那才相当于多给了多少钱?”
“你给朕老实交代,是不是工部有官员贪腐了?敢不说出实情皮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