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苍向崇祯描述了,关于生产中会遇到的难处,比如夏季需要硝石制冰。
用来给蜡进行冷却,并预估了硝石的使用量,崇祯在心里大致估算了一番。
按照现有的大明全境,那在册的不到三千的硝户,很难支撑起士兵训练和大战。
想要推平建奴,至少需要准备五百万斤硝,就三千户每年产硝仅百斤。
每年也就是三十万斤,这光训练所用的量都不够,更别说打打一场灭国级大战了。
崇祯越算越感觉糊涂,朝廷对硝石这么大的消耗,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硝?
不行,得去问问程国祥,他是户部主官这事归他管,他应该是知道些根源的。
挠挠后脖颈,崇祯尴尬的道:“这不是正好冬季嘛!
你先用失蜡法做钢制枪管先。”
“硝石不足的问题,待朕回去先商议商议,明年入夏前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说罢,崇祯转身往皇宫走去。
因燧枪研制成功的喜悦,都被冲淡了不少。
国内的敌人没了,避免过度压迫穷苦百姓,今年还在松锦之战打成了平手。
想要彻底解决关外的建奴,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出现,每件事情都能让人焦头烂额!
一路回到东暖阁,崇祯凝重的转头对王承恩道:“宣程国祥来议政,单独宣他来即可。”
没一会,程国祥步履匆匆的赶了过来,进了东暖阁后还有些许气喘。
崇祯对王承恩道:“王伴伴,快给程爱卿上杯参茶。”
又转头对程国祥道:“你走这么急干什么?你自己的身体自己不清楚?”
“再跑出个好歹来,朕做的那个药都救不了你,下次走慢些听到没?”
听着皇帝暖心的话语,程国祥感激的拜倒道:“老臣,谢陛下挂怀!”
崇祯佯装不悦的道:“平身吧!
以后,没外人之时别动不动就跪,朕又不会怪罪于你。”
程国祥起身缓缓坐到椅子上,无论是动作还是坐姿,无处不体现着儒学的涵养。
其实,崇祯是不喜欢这样的,他更希望大家都放松一些,但确实很难改变这些人的观念。
待程国祥顺过来气后,崇祯才问道:“程爱卿,你是否知晓在册的硝户有多少?”
“真实在籍的还保有多少,每年朝廷从这些硝户的手上,大概能收到多少斤火硝?”
程国祥思索了好一阵,好似在脑海深处找寻记忆,半晌才想到了什么眼神一亮。
起身拱手道:“禀陛下,户部在册硝户是四万余户,但实际在籍的仅两千九百户左右。”
“每户每年缴硝一百斤,差不多是二十八万斤左右,这个量还在逐年减少。”
这就让崇祯很是疑惑了,不解道:“据朕年知二十八万斤火硝,连日常训练都不够。”
“光辽东一年的消耗量,少说都在五十万斤左右,朝廷是如何补这个窟窿的?”
程国祥低着头避开崇祯目光,眼珠子则快转动着,显然他在权衡是否要明说。
毕竟,这好像真的不是很好听,搞不好陛下会龙颜震怒,旁边又无人分担陛下的怒火。
崇祯看程国祥这副样子,稍微猜测一番就有了答案,只是他还不是很确定。
见其不语焉不详,崇祯转头对王承恩道:“派快马,去传顺天府府尹觐见。”
程国祥明白,陛下这是打算找下面的官员,核对具体数量与民间的实情了。
也不敢藏拙了,拱手道:“陛下,火硝多是采买于民间,硝户供硝不足一成。”
崇祯皱眉道:“采购价格是多少银子?民间私制火硝朝廷是允许的?”
程国祥面露窘迫道:“这个……这个臣确实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