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上面标注的还是流民。
为获得官府认可的新民,就要一直纳入徭役体系,当然这个身份也有些许好处。
无需纳税朝廷有救济,这放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从早些年户部出台新政后。
流民参加起义的越来越少,有些参加起义军的也都跑了,他们宁可回来重新成为流民。
这不,几十万流民中刨除年老不能动者,还有妇女和半大孩子不参加徭役。
有近三十万流民参与挖运河,这是一套泄洪加灌溉的体系,不是挖条直直的河就行的。
还有各种支流,而王府这处铸造坊,从个炉子立起来之时,就开始做锄头等活计。
明朝的科技是很达的,在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就提到,懂炼焦炭者甚多。
这也省去了崇祯开炉炼焦的麻烦,焦炭在洛阳的仓库就有,只不过存量并不太多。
今后,焦炭的用量会直线攀升,而孟津渡对岸的晋城,就有开煤矿跟炼焦的作坊。
在崇祯出宫来此之前,户部的调令就提前出了,通过孟津渡运来的焦炭越来越多。
而截留湖广北上的生铁块,崇祯也了旨意送回京师,不过户部暂时还未收到而已。
源源不断的锄头、扁担、竹筐,正持续的送到王庄滩,黄守才负责运河走势的测绘。
常克念被调去管理物资分,工具用坏了需维修等,都找常克念报备。
这也是崇祯考验他的工作能力,虽然他有进士的名头,若是只有忠义无实干之能。
也不会将他放在重要岗位,在崇祯眼里能干活的才是好官,就算小贪点那也无伤大雅。
三十几万人的行动,自然少不了户部的帮忙,有人问皇帝不能直接下旨吗?
能下旨,但问题是粮食这种东西,未经户部同意皇帝想调动,除非有很紧急的情况。
还只能调很少的部分,三十几万人高强度工作,每日消耗的粮食可不是赈灾能比的。
以前,每人每天一斤二两的粮食,仅能保持正常活命状态。
一旦开始参与体力劳动,每日所需粮食就得翻倍,还要有油和盐的补充。
这都需要户部参与,短期内崇祯能调动洛阳府的存粮,时间长了就需截留北上的税粮。
好在,洛阳府的储备粮暂时能支撑,每月消耗四万石精米,采用轮班制能降到三万石。
毕竟,不能把人流民真当牛马用,挖土方属于重体力活,挖半月休息半月才合理。
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流民,他们在洛阳城外的荒地,开垦了不少荒地种粮食。
几年时间下来很多流民,还有亲属跟随的会搭建窝棚,组建新的小家庭。
没有亲属的,也会择人重组家庭,这在流民中是很常见的。
毕竟,朝廷给的救济粮越来越少了,开垦荒地才能保证活命。
只有冬季疏通黄河时,朝廷才会给他们粮食,这也是为了减少朝廷的压力。
这一切归咎原因,还是粮食太少了不够吃,要是粮食多到吃不完哪用得着限量。
这上百万的流民,处理不好就是颗炸弹,户部对待这事一直很谨慎。
如今,流民队伍除去三十余万给了地的,还有近七十余万的流民,都在黄河沿岸种树。
流民之中也有部分人,开垦荒地用来种地、种菜,也能减少朝廷的投入。
洛阳少了福王这尊大佛,兼并土地得到了有效遏制,毕竟其罪状就有兼并土地一条。
士绅地主阶层虽然贪婪,但他们不会蠢到顶风作案,就算要兼并也要过几年先。
理论上,开垦的荒地属于朝廷,只是户部也未对此给予批示。
士绅地主也都蠢蠢欲动起来,这些流民们失去过土地,他们知道没有土地有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