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了,他死于崇祯十七年后(1644年)(歙县县志载)。
如今都崇祯十二年了,也就是他仅几年的光阴了,再让他来朝廷任职,显然有违人伦。
崇祯对王承恩道:“王伴伴,去传李若琏过来!”王承恩下去传旨。
片刻后,李若琏到崇祯面前,躬身道:“陛下,不知召臣过来,有何事需要臣去做的!”
崇祯抬头道:“李爱卿,朕需要你去安徽歙县,找一个叫毕懋康的人。”
“如今他已年逾八十八,找到他,将他编撰的《军器图说》给朕带回来。”
“记住!这本书很重要,朕要你亲自去,不得有任何意外!”
“另外,告诉毕懋康,朕会为他着书立传,要他好好保养身体。”
李若琏躬身道:“陛下,就算臣身死,也定将书带回来!”
崇祯点头道:“嗯,去吧!完成这次任务回来,朕再给你拨十万两经费。”
李若琏跪地叩首道:“谢陛下天恩,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将锦衣卫整顿好!”
崇祯欣慰道:“很好,下去执行吧!”
《军器图说》成书于崇祯八年(1635年),详细的记录了一种,叫自生火铳的火器。
也就是燧发枪,毕懋康这一发明,比西方燧发枪早了几十年。
但因鞑子入关,鞑子人数天然劣势,怕无法控制汉民族。
遂将一系列火炮,火枪研发的书籍,全部或销毁或藏匿。
正是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华夏民族彻底失去了,火器领先世界的机会。
崇祯之所以要去拿回《军器图说》,完全是因为里面记载了,太多关于火器改进的方法。
里面还记录了一种‘大将军炮’,可以理解为单人狙击枪,当然精度是无法跟狙击枪比的。
但上面记录的一段话是这样的,穿三胄犹自行进五十米,可见其威力之大。
这是一种单人火炮,全重约七十余斤,有效射程在三百步左右(复步,约五百米)。
这要是真做一大片出来,就算是重甲骑兵,恐怕都挡不住一轮齐射。
上面还记录一种单手铳,就是骑兵可以使用的,单手铳上还可配铳刀。
就是射击完子弹后,还可以当成骑兵配刀用。
到时候崇祯想将骑兵,全部列装上这种单手铳,再改良成燧石击发。
打完一发预填的子弹后,再甩出三棱刺一扎一个透心凉,就算没扎穿也无碍。
三角形的开放伤口,想救都救不过来。崇祯记得上次跟汤若望,顺带着提过一嘴燧发枪。
不知做出来没有,想到这崇祯决定,去军器局看看,要真做出来了,那就再好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