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对未来的展有什么规划?集团的展又为华国带来了哪些好处?”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研更高效、更环保的产品,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同时,我们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华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
我顿了顿,继续说道,“在带动就业方面,集团半年内新增员工8ooo余人,涵盖研、生产、销售等各个岗位。
此外,我们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过2oo家,间接带动了数万人就业。
在税收方面,集团上半年纳税额同比增长6o,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
采访进行到中段,《财经日报》记者突然话锋一转,手中钢笔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眼神锐利如炬:“汪董事长,有行业分析师指出,汪氏集团半年内市值翻倍、跻身亚洲十强的度‘过于激进’,甚至质疑你们为追求规模放松了风险管控——比如新能源业务快扩产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香水珠宝板块跨界扩张引的品牌定位模糊。
对此您如何回应?”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摄影记者的镜头紧紧对准我的脸。
我只是依旧保持着微笑,手指轻轻拂过面前的产业数据报表,声音平稳却掷地有声:“先感谢这位分析师的关注,但‘激进’与‘风险’需要用数据来界定。
新能源领域,我们上半年新增的7条生产线并非盲目扩产——这里有组数据:华国今年一季度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45,欧洲市场对钙钛矿电池的需求缺口达3og91,而我们的订单储备已覆盖未来18个月的产能,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何来过剩之说?”
我抬手示意助理投影出订单明细表,继续说道:“至于香水珠宝板块,我们并非简单跨界。
香水业务的‘东方韵’系列,核心团队是从国际奢侈品集团挖来的调香师,结合华国传统草药研,去年在上海进博会拿下32亿元订单;珠宝板块则聚焦‘非遗工艺现代化’,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的‘太和殿瑞兽’系列,客单价突破2o万元仍供不应求。
品牌定位不仅没模糊,反而形成了‘科技+文化’的双驱动优势。”
记者显然并未满意,追问更加直接:“还有一个敏感问题——外界注意到,汪氏集团在获得政府‘绿色能源产业扶持计划’资金后,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上下游12家配套企业的并购。
有声音质疑这其中存在‘政企关系特殊化’,甚至猜测你们借助政策红利挤压同行生存空间。
您如何证明这些并购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闻言,我的眼神多了几分严肃,却依旧条理清晰:“这个问题我必须郑重回应。
先,政府的扶持资金有严格的监管流程,每一笔支出都需提交用途报告,审计部门每季度都会核查,我们的资金使用情况在改委官网可查,绝无‘特殊化’可言。
其次,12家配套企业的并购,是基于产业链协同的市场化选择——这12家企业中,8家是因技术落后、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的中小厂商,我们并购后投入23亿元进行技术改造,保留了9o的员工;另外4家是拥有核心专利的创新企业,我们通过股权合作实现技术共享,比如苏州那家玻璃基板厂,并购后其产品良品率从68提升至95,反而帮助它打开了国际市场。”
我从容拿出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产业链评估报告,推到记者面前:“这是普华永道出具的并购影响评估,报告显示,我们的并购让区域内光伏配套产业的整体利润率提升了18个百分点,带动了3ooo多个就业岗位,何来‘挤压同行’?政企合作的本质是‘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我们只是抓住了政策机遇,做好了分内之事。”
记者沉默片刻,抛出了最后一个尖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