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悄悄漫过项羽的心头。
项大将军看着民夫们用锹镐一点点挖掘,进度“缓慢”
,眉头越皱越紧。
他本就是力能扛鼎的猛人,最见不得这种“磨洋工”
的景象(在他眼中,这度就是磨洋工)。
“如此蜗行,何时能成?!”
项羽声如洪钟,指着一段渠道,“让开!
看某家为尔等示范!”
说罢,他翻身下马,也不用人帮忙,夺过一把特大号铁锹,气沉丹田,暴喝一声,一锹下去,泥土纷飞,足足顶上三四个人半天的量!
周围民夫看得目瞪口呆,继而爆出震天的喝彩。
项羽豪气顿生,连着十几锹,硬生生一个人开出了一小段渠道,面不红气不喘。
他下意识摸了摸甲胄内侧的丝帕,仿佛能感受到虞姬的目光,嘴角不自觉地勾了勾。
“看到了吗?皆当如此奋力!”
他拄着铁锹,傲然道。
民夫们面面相觑,脸上是为难之色。
我们要有您这本事,还在这挖渠?
这时,负责该工段的法家出身的监察小吏,硬着头皮上前,行了一礼,声音虽有些颤,却依旧清晰地说道:“启…启禀大元帅,《大秦宪章》草案及《工程建设律》有规定,民夫每日工作量有定额,旨在爱惜民力,防止过度劳累引疾病…您…您刚才的示范,已远定额,若强求众人效仿,恐…恐违背宪章精神…”
空气瞬间凝固。
项羽身后的将领们手按剑柄,怒视这小吏。
民夫们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出。
项羽脸上的得意僵住了,他盯着那小吏,又看了看手中铁锹,再看看那些明显不可能达到他标准的民夫,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他想起嬴政说过“宪章之下,人人平等”
,想起虞姬叮嘱他“莫要严苛”
的温柔声音,想起这新城的目的是“文明”
而非单纯的“强权”
。
半晌,他“哼”
了一声,将铁锹往地上一插,力道之大,直没入柄。
“某家…一时兴起!”
他丢下这句话,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走了。
只是那背影,多少有点悻悻然——回去怕是要被虞姬笑话“鲁莽”
了。
等他走远,工地上沉默片刻,突然爆出压抑不住的低笑声。
那胆大的小吏抹了把冷汗,腿一软,差点坐地上。
这事很快传遍工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项大将军力劈水渠,小法吏义正言辞”
的段子,给繁重的劳动增添了不少乐趣,也让“宪章”
这两个字,在普通民众心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文。
(二)市井的智慧与制度的温度
刘邦主管的“民事协调”
工作,更是将市井的活力和幽默带入了建设之中。
他现,单纯放工钱,虽然稳定,却少了点激励。
于是,他搞了个“劳动红旗手”
和“金点子能手”
的旬度评选。
被评为“红旗手”
的,不仅能多得几枚肉好,还能让穿着鲜艳衣服的“宣传队”
敲锣打鼓把喜报送到其居住的临时棚户区,家人脸上倍有光彩。
而“金点子”
更是五花八门。
有个老工匠提出在夯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和细沙,能增加墙体硬度和防潮性,被采纳后,刘邦亲自给他戴了朵大红花,赏了足额半个月工钱,还把这种方法命名为“老马夯土法”
,乐得那老工匠见牙不见眼。
更有趣的是处理纠纷。
两个工队因为争抢一批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