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毒在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肆虐,当南方的商业网络为筹集物资而高速运转,在广袤而荒凉的西北戈壁深处,代号“东风”的航空航天基地,却呈现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特殊性质、高度保密的要求以及地理上的天然隔绝,在“非典”疫情席卷全国之际,反而成了一座与世隔绝、戒备森严的“安全孤岛”。然而,这种安全,并非安逸,而是以一种近乎极致的封闭和纪律,构筑起的无形壁垒。
疫情的消息,通过加密通讯和内部文件,如同远处的闷雷,传入了这片常年与风沙为伴的土地。基地高层迅速反应,其决策之果断、措施之严厉,远超地方城市。一道最高级别的命令下达:基地即刻起进入“非常时期”封闭管理模式,实施最高等级的防疫管控。
霎时间,这座平日里就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城”,仿佛被罩上了一个无形的、绝对隔离的玻璃罩。
基地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设立了多重检查站,由警卫和医务兵共同值守。所有非必要人员、车辆一律禁止出入,连往常定期运送补给和生活物资的车队,也必须在指定区域进行极其严格的、包括车辆全身喷洒消毒、人员测温、证件核查和轨迹问询在内的程序,且司机不得下车,由基地内部人员穿着防护服进行物资装卸。基地内部,各生活区、科研区、生产区之间也设立了临时关卡,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
林卫东所在的材料研究所,气氛陡然紧张。所里召开了紧急会议,领导面色凝重地传达了基地党委的决定:“同志们,外面的疫情非常严峻!我们基地,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是国之重器,绝不能出任何闪失!从今天起,所有人必须以战时状态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各项防疫规定!确保‘零感染’,确保科研任务进度!”
作为项目骨干,林卫东深刻理解这道命令的分量。他负责的新型高温合金材料项目,关系到下一代航天发动机的关键性能,正处于攻关吃紧的阶段,任何中断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封闭管理下的生活,是另一种形式的“孤岛”体验,甚至比北京林雪他们所经历的更为严苛和规律化。
每天清晨,林卫东和赵庆兰在宿舍区门口,就要接受第一次体温测量,并登记。进入研究所大楼,需要再次测温、消毒。办公室里,大家都戴着口罩,交谈保持着距离。往日里热闹的茶水间,如今也变得冷冷清清,接了水就迅速离开。所有会议,能线上不线下,必须线下召开的,也严格控制人数,拉开座位间距,缩短时间。
食堂取消了堂食,改为分餐制。各部门派人,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用保温箱将一份份打好的饭菜领回办公室或实验室,大家在各自工位上默默进食。往日里食堂那种喧闹的、交流工作和生活的氛围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种为了补充能量而进行的、高效却略显沉闷的例行公事。
“感觉像是回到了更早的年代,一切都要凭票、定时、定点。”一次领饭时,一位老同事低声对林卫东感慨,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林卫东点点头,看着空旷的食堂大厅,消毒水的气味刺鼻:“非常时期,安全第一。我们这里要是破防,影响的可是国家项目。”
科研工作并未因封闭而停止,但节奏和方式受到了巨大影响。许多需要团队协作、面对面讨论的技术难题,现在只能通过内部电话或者有限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效率大打折扣。实验室里,大家尽量错峰使用设备,做完实验立刻彻底消毒。那种随时可以凑到一起看一个数据、争论一个技术路径的便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刻意的、保持距离的谨慎。
林卫东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他要确保团队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每天督促大家测体温、报行程(虽然行程仅限于宿舍到研究所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