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也希望我们的友谊能像海棠树一样,扎根土壤,茁壮成长。”
庆典仪式的高潮时刻,陈棠安站在临时搭建的汉白玉讲台上,身后是三十多个国家的国旗组成的旗阵,风吹过旗面,发出猎猎声响。她拿起话筒,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整个文化园:“今天,我宣布‘全球海棠基因库’正式成立!”话音刚落,广场两侧的电子屏亮起,展示着基因库的设计图——这座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世界十多个国家科研机构共建的基因库,选址在同心文化园旁的科研基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为基因保存室、培育实验室、科普展示区三个功能区域。
基因库已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五十六种海棠品种基因:中国的西府海棠、蒙古的草原海棠、美国的北美海棠、巴西的热带海棠、埃及的沙漠海棠……”陈棠安举起手中的透明基因保存管,管内淡粉色的海棠DNA样本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像把世界各地的春光都浓缩在了这方寸之间。她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庆典现场,每一个字都带着对“同心”传承的郑重,“这些基因样本,是各国科研机构跨越山海送来的礼物——蒙古的草原海棠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存活,是牧民心中的‘坚韧之花’;巴西的热带海棠耐湿热,根系能固住雨林边缘的土壤;埃及的沙漠海棠靠晨露就能生长,是沙漠里的‘希望之花’。它们不仅能保护海棠的生物多样性,更象征着‘同心’信念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承与融合。”
她顿了顿,将基因保存管轻轻放在讲台的展示架上,目光扫过台下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同心使者”,继续说道:“就像海棠的基因能跨越地域,在草原、雨林、海岸、沙漠中绽放生机,‘同心’的信念也能跨越国界,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群中扎根生长。蒙古的牧民能与中国工程师并肩守护草原,巴西的印第安部落能与环保志愿者共护雨林,埃及的学者能与中国文人对话文明——这便是‘同心’最动人的力量,它能让差异成为纽带,让不同汇成和谐。”
话音刚落,埃及文化部长穆罕默德·卡里姆便走上前,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铜盒。铜盒上雕刻着尼罗河与海棠花交织的图案,打开后,里面放着一小支封装完好的沙漠海棠基因样本。“这是埃及沙漠研究所培育的特有海棠品种,它的花瓣能储存晨露,根系能深入沙层吸收水分。”他将铜盒递给陈棠安,眼中满是真诚,“我们希望把它加入‘全球海棠基因库’,让沙漠里的‘希望之花’与世界各地的海棠一起生长,也让埃及与中国的‘同心’友谊,像这海棠基因一样,代代相传。”
澳大利亚环保代表伊丽莎白·格林也走上前,带来了澳洲海岸海棠的基因样本。“这种海棠能在盐碱地中生长,叶片能吸附海水中的污染物。”她指着样本管上的标签,“我们已经在澳洲海岸种植了五千株,现在把基因送来,希望能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更适合全球海岸生态的品种,让‘同心护海’的行动,从墨尔本延伸到更多地方。”
陈棠安接过各国代表送来的基因样本,将它们一一放入“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纪念展柜中。展柜采用全透明玻璃设计,内置恒温恒湿系统,每个样本管旁都贴着标签,标注着品种名称、来源地与背后的“同心”故事。阳光透过展柜玻璃,照在一排排样本管上,淡粉、浅绿、嫩黄的基因样本交织在一起,像一座微型的“同心博物馆”,记录着跨越国界的守护与传承。
随后,陈棠安邀请穆罕默德·卡里姆、伊丽莎白·格林、加拿大原住民代表、巴西部落首领等十位国际使者,一同前往“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纪念碑前。这座纪念碑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高五米,宽三米,正面用浮雕工艺刻着“海棠传情,寰宇同心”八个大字,字体周围环绕着五十六种海棠的图案,每种海棠旁都标注着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