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将‘全球同心卷轴’重新装裱,还要准备海棠花标本礼盒,让每一位代表都能带走‘同心’的温度。我们要让威尼斯的论坛现场,成为‘同心’信念跨越山海的战场,让更多人听见海棠花的故事,看见团结的力量。”
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召开当日,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旁,始建于13世纪的哥特式会议大厅内座无虚席。穹顶绘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描绘着不同文明交流的场景;彩色玻璃窗将阳光折射成七彩光斑,落在大理石地面上,与来自127个国家的代表身影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与古老建筑的木质气息。陈棠安、阿古拉、阿依古丽三人身着正装,陈棠安的米白色礼服裙上绣着暗纹海棠,阿古拉的蒙古袍领口缀着银饰,阿依古丽的艾德莱斯绸长裙在灯光下泛着丝绸光泽,三人捧着《全球同心故事集》与那卷长达十米的“全球同心卷轴”,踩着红毯缓步走上演讲台,每一步都像是在跨越时空的界限。
演讲台后方的巨幅LED屏缓缓亮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同心文化园的四季延时影像:春日,老海棠树在一夜之间绽放满枝繁花,粉白花瓣簌簌飘落,孩子们举着风筝在花雨中奔跑,风筝上印着“同心”二字;夏日,枝叶繁茂如绿色穹顶,游客们坐在树下的石凳上,听白发老人讲苏同心守护相册的故事,手中捧着的冰镇海棠汁冒着细密的水珠;秋日,橙红的果实缀满枝头,志愿者们踩着梯子采摘果实,将熬好的海棠果酱装进瓷瓶,贴上“同心”标签赠予社区老人;冬日,雪花在枝干上堆积,工作人员为树干包裹保温棉,孩子们在树下堆起雪人,雪人脸上嵌着两颗黑纽扣眼睛,手中握着用红绸带系着的“同心”木牌。
画面突然一转,镜头从同心文化园拉远,穿越云层,掠过蒙古草原、非洲草原、亚马逊雨林、北美平原,最终定格在世界各地“同心文化驿站”的合影拼图上——蒙古驿站的光伏板在草原上连成银色海洋,肯尼亚驿站的海棠树苗排成绿色防线,巴西驿站的雨林防护墙挡住农田扩张,美国驿站的孩子们在海棠树下交换书信。不同语言的“同心”字样——中文的楷书、蒙古文的回鹘式、阿拉伯文的书法、英文的花体、西班牙文的圆体,在屏幕上交织闪烁,汇成一片温暖的光海,瞬间点燃了大厅内的气氛。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朋友,”陈棠安的声音透过专业麦克风传遍大厅,清晰地落在每个角落,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从埃及文化部长的阿拉伯头巾,到澳大利亚环保代表的绿色胸针,再到加拿大原住民的羽毛头饰,眼中满是真诚,“三百年前,一棵海棠树在东方的雍亲王府庭院里扎根。英台皇后蹲在土坑旁,亲手将树苗扶正,雍正帝接过内侍递来的铁锹,为树苗培下第一抔土,他们在树下立下‘护亲护民,同心相守’的誓言。三百年间,这颗初心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苏同心的奶奶握着仿品海棠帕子,把‘同心’刻进童年记忆;林棠棠放弃城市生活,在山区教孩子们写‘同心’二字;腾格尔带着牧民保护草原,让‘同心’在绿水青山间延续。今天,在‘全球海棠同心计划’的推动下,这颗初心已跨越山海,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绽放出温暖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
她伸手拿起桌上的《全球同心故事集》,向台下展示书脊上的多国语言书名,随后翻开内页,指着蒙古草原的照片:“这本故事集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同心’的鲜活见证。在蒙古草原,中国工程师带着低温光伏技术跨越国界,攻克了-30℃发电难题,让牧民的蒙古包在寒冬里亮起暖灯,孩子们再也不用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在肯尼亚乡村,中国援非医疗队与当地志愿者携手,建立‘儿童健康档案’,为两千多名孩子接种疫苗,教会村民用海棠叶煮水预防流感;在巴西雨林,印第安部落与环保组织并肩,用海棠树苗与固氮植物筑起三公里长的生态防护墙,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