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近几年的崭新本子,层层叠叠,像是一段浓缩的时光。
“这些都是我当年记录的故事,”林棠棠的手指轻轻拂过笔记本的封面,声音带着岁月的温柔,“有汉族的孩子帮苗族同学补习汉字,有壮族的阿婆冒雨给学校送柴火,有彝族的手艺人免费给孩子们做木陀螺,还有城里来的志愿者教孩子们唱歌画画……这些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同心’最真实的模样。等你们长大,也要把身边的‘同心’故事写下来,让这份温暖一直传下去。”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笔记本,稚嫩的手指轻轻翻动纸页,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和简单的插画,仿佛触摸到了那些遥远却温暖的时光。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脸上,映得他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无数颗小星星。
车队离开江南山区,继续沿着英台与雍正帝当年的足迹前行。他们走过当年英台创办夜市的七世街,如今这里已成为繁华的“同心文化街”。青瓦白墙的古建筑间,各族商户的招牌错落有致——蒙古族的奶食铺飘着浓郁的奶香,汉族的手工艺品店摆满了绣着海棠花的荷包,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店挂着色彩鲜艳的布料,回族的清真糕点铺前围满了顾客。叫卖声、欢笑声、乐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热闹的人间烟火,各族人民在这里互通有无,谈笑风生,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三百年前英台期盼的“各族和睦”图景,如今已在街头巷尾悄然绽放。
路过当年科技部旧址改建的科技博物馆时,车队特意停下脚步。馆内新增的“同心科技展”正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玻璃展柜里,英台当年主持绘制的造船图纸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上,线条依旧清晰,每一笔都凝聚着古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与守护家国的决心;旁边的展台上,摆放着当年工匠们用过的凿子、刨子,木质的手柄被岁月磨得光滑,仿佛还残留着工匠们的温度;展厅的另一侧,现代科技成果与古代智慧遥相呼应——各族科研人员共同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让戈壁滩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共同设计的桥梁模型,横跨在模拟的山川河流之上,连接起曾经阻隔的土地;共同研发的医疗设备模型旁,播放着援疆医生在边疆为牧民义诊的视频,画面里,不同民族的人们围在一起,笑容真挚而温暖。
“你看,”陈棠安指着展柜里的造船图纸,对身边的阿依古丽说,“三百年前,英台用智慧守护家国;三百年后,我们用共同的努力推动发展。‘同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跟着时代一起成长,却永远不变那份‘携手同行’的初心。”
阿依古丽点点头,目光落在视频里医生与牧民相拥的画面上,眼中泛起温柔的光芒:“就像我奶奶说的,‘同心’是跨越时光的约定,不管在哪个时代,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车队的最后一站,是古丽曾经工作过的外交使馆旧址。如今,这里已被改建为“国际同心交流中心”,白色的欧式建筑前,飘扬着各国的国旗,色彩斑斓的旗帜在风中舒展,像是在诉说着不同国家的友好情谊。中心的庭院里,也栽着几棵海棠树,是古丽退休前特意从同心文化园移植过来的,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粉白的花瓣落在庭院的石板路上,与来自各国的友人带来的纪念物相映成趣——有哈萨克斯坦的手工挂毯,有俄罗斯的套娃,有法国的油画,还有非洲的木雕,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却因“同心”的信念在此汇聚。
阿依古丽抱着“同心”故事绘本,站在交流中心的展厅里,用流利的英语、俄语、哈萨克语轮流为外国友人讲述着英台与雍正帝的故事。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眼神里满是自豪:“三百年前,我的祖辈们就相信,‘同心’没有国界,天下百姓皆为一家。如今,我的奶奶古丽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她用一生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