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事宜,将英台的建议一一告知,并亲自前往城南海滨街考察选址。百姓们得知要开设夜市,无不欢欣鼓舞,不少商户主动前来报名,盼着能早日入驻。
不出三个月,台湾府城的海滨夜市正式开张。开张那日,海滨街挂满了红灯笼,摊位前挤满了人——海产区的渔民们吆喝着新鲜的虾蟹,小吃区的摊主忙着制作蚵仔煎、凤梨酥,歌仔戏班的表演更是吸引了大批百姓驻足观看。商户们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脸上满是笑容;百姓们手里拿着小吃,逛着摊位,笑声此起彼伏。
消息传到京城,英台收到胤禟送来的书信,信中满是欣喜:“四嫂,台湾夜市开张后日日兴旺,商户们每日赚的银钱比从前多了三成,不少百姓还在夜市找到了零工,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待明年开春,弟计划在台湾其他县城也推广夜市,让更多百姓受益。”
英台看着信,笑着将其递给胤禛:“九弟办事倒是利落,台湾夜市能有如此成效,也不枉他特意来寻我商议。”
胤禛接过信,眼中带着赞许:“英台的夜市之策,看似简单,实则是‘以小见大’——既解了百姓的营生之困,又促了地方经济发展。如今江南、东瀛、台湾都有了夜市,这烟火气连在一起,便是大清盛世的模样。”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台湾海滨夜市灯火通明,百姓们穿梭在摊位间,脸上满是笑意;胤禟站在夜市中,与商户亲切交谈;歌仔戏班的表演台下,挤满了鼓掌的观众。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夜市兴邦、民生安乐”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跨越山海的烟火气与民生期盼。从京西夜市到东瀛夜市,再到台湾夜市,英台以“小夜市”撬动“大民生”,用智慧与远见为大清的每一片土地注入活力。这份藏于市井中的温暖与繁荣,终将成为大清盛世最生动的注脚,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每一个百姓的笑容里长久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