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站在御花园的石阶上,目送喀尔喀公主登上马车。秋风拂过,带来几片飘零的梧桐叶。他忽然注意到公主袖口滑落的手帕,那熟悉的暗记让他心头一震。
“公主可还记得这手帕的来历?”康熙沉声问道,目光落在手帕一角绣着的金线花纹上。公主微微一愣,随即摇头苦笑,唇边竟渗出一丝血迹。
康熙心中猛然一紧。他想起当年在塞外与公主初遇时的情景,那时她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这些年来,她为朝廷付出良多,如今却……
龙舟上烛火摇曳,康熙手持金簪细细端详。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案几上投下一道奇异的影子。他眯起双眼,发现那影子竟与朱批笔迹如出一辙。
"这金簪定有玄机。"康熙喃喃自语,手指轻抚簪身。赫舍里皇后临终前将此物交给他的情景浮现眼前。原来,这竟是她留给自己的最后防线。
苏州织造局内机杼声声,棉絮在阳光下飞舞。康熙缓步而入,鼻尖萦绕着染料与棉线的气息。工人们低着头忙碌,神色间透着几分紧张。
一间偏房内,密信上的隐形文字逐渐显现。康熙凝视着那些细密的字迹,眉头越皱越紧。江南织造局竟成了谋反之人的联络点,这让他既惊且怒。
寺庙钟声悠扬,香烟缭绕间佛像更显庄严。康熙独自立于大殿中,注视着墙上的壁画。忽闻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他迅速转身,却只看到一抹黑影掠过。
追至后院,黑影已消失无踪。康熙握紧佩剑,心跳加速。方才那人是谁?为何会在如此戒备森严之地来去自如?这些问题盘旋在脑海中。
回到船舱,康熙坐在灯下,思绪万千。从御花园到龙舟,从织造局到寺庙,种种线索交织成网。他知道,自己正在逼近真相的核心。
夜深人静,康熙倚在窗边,望着粼粼波光。喀尔喀公主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她的突然吐血绝非偶然,那手帕暗记暗示着更大的阴谋。
翌日清晨,康熙换上便服,漫步苏州街头。小巷深处传来阵阵吆喝声,茶馆里说书人正讲述着江湖轶事。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让他略感宽慰。
然而,当他踏入织造局的那一刻,气氛骤然紧张。总管太监快步迎上前来,手中捧着一叠新查获的密函。康熙接过翻阅,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传朕旨意,即刻封锁所有出城要道。"康熙沉声下令,语气不容置疑。多年的帝王生涯让他深知,此时决不能心慈手软。
密室中,朱三太子终于现身。他面色阴沉,眼中闪烁着不甘与绝望。康熙直视着他,声音冷冽:"你可知罪?"
朱三太子仰天长笑,笑声中带着几分凄凉:"成王败寇,不过如此。"他缓缓举起双手,示意投降。
康熙注视着眼前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心中五味杂陈。国家经此一劫,不知还要多久才能恢复元气。
"押下去吧。"康熙挥了挥手,转身望向窗外。晨曦微露,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他知道,这只是漫长斗争中的一个节点。
回到京城后,康熙时常想起这段经历。金簪之谜虽已解开,但赫舍里皇后留下的其他秘密或许还藏在宫中某个角落。
御书房内,康熙提笔写下谕旨。他决定加强江南地区的巡查力度,同时着手整顿织造局。这场风波让他意识到,治国安邦之路任重道远。
偶尔独处时,康熙会取出那支金簪把玩。阳光下,它依然能投射出独特的光影。这不仅是皇后的遗物,更是先人智慧的见证。
对于喀尔喀公主的遭遇,康熙始终难以释怀。他派人多方打探,希望能找到治愈之法。毕竟,她是为朝廷才陷入这般境地。
朝堂之上,康熙表现得一如既往地威严。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段追查真相的经历如何影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