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次年,直隶、山东等地农业丰收,税收不降反增。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书信中写道:"这个年轻皇帝的智慧,远超他的年龄。"
顺治七年的一个春日,北京郊外出现了一幅奇特的画面:满汉百姓共耕一亩三分地,其乐融融。
这一切源于顺治帝的一项大胆决定:允许旗地与民地互相买卖。起初,满洲贵族们强烈反对。
"皇上,这岂不是坏了祖制?"一位亲王愤然道。
顺治帝却不为所动:"满汉一体,方能长治久安。谁能保证旗人永远不事农桑?"
正黄旗佐领赫图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多余旗地卖给汉民张某,换来的银两用于经商。一年后,赫图家财翻倍,逢人便夸:"多亏皇上英明!"
盛京将军的奏报更让顺治帝欣慰:旗人纷纷学习耕作技术,与汉民互帮互助。曾经的民族隔阂,在共同劳作中逐渐消融。
关外"跑马占圈"的旧俗被严令禁止。一位试图圈地的旗人被当场杖责,震动朝野。从此,再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顺治十八年,紫禁城内一片欢腾。最新统计显示:全国耕地面积恢复至五百余万顷,人口突破八千万。
御花园里,顺治帝望着盛开的牡丹,感慨万千。从十四岁亲政至今,十余年的改革之路,走得何其艰难。
"皇上,该用膳了。"太监轻声提醒。
顺治帝摆摆手:"朕还不饿。去把这些年的行政文书都拿来。"
烛光下,他一页页翻阅着:更名田令、永停圈地、摊丁入亩、义仓储粮......每一道政令背后,都是无数个不眠之夜。
"这些还不够。"顺治帝喃喃自语,"朕要为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他提笔写下最后一道圣旨:永不加赋。这四个字,将成为清朝延续二百六十年的重要基石。
窗外,第一缕晨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新的一天开始了,而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也将永远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