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不到位,把技术部的排期耽误了三天。周一早上,我抱着电脑在办公室门口徘徊,准备挨骂。结果陈姐看了眼报表,只说:“昨晚是不是加班到很晚?看你眼睛都红了。以后这种跨部门项目,提前两天跟我同步风险,我帮你协调资源。”
后来我从其他同事那知道,她早就看出我报表里的猫腻——数据对不上,备注也含糊。但她没说破,反而在例会上提:“最近项目多,大家压力大,有问题随时找我,别自己憋着。”
就这么一“装糊涂”,团队氛围彻底变了。以前大家怕出错不敢汇报,现在有问题抢着说;以前跨部门协作互相甩锅,现在主动补位。年底评优,我们组拿了“最佳协作奖”。
这就是“用晦”的魔力: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攒人缘;允许别人犯错,才能收获真心的信任。
生活当朋友:“留余地”比“讲道理”长久
不光职场,朋友相处也得“用晦而明”。
我有个发小阿杰,以前特爱“掏心掏肺”。朋友聚会AA制,他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你点了38块,我点了42,该你转我2块。”朋友吐槽工作烦,他能拉着人家分析三小时:“你早该辞职,这么烂的工作有什么好留的?”
结果呢?朋友们慢慢疏远他。上次聚会,就剩我和他俩人,他说:“我现在才明白,大家不是嫌我讲道理,是嫌我没温度。”
想起《论语》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和明夷卦的“用晦而明”异曲同工。朋友不是同事,不需要你当裁判;兄弟不是下属,不需要你当领导。
上周阿杰生日,我们约着去吃烧烤。他喝多了说:“现在我学聪明了,朋友吐槽我就说‘确实够烦的’,朋友点错菜我就说‘正好我想吃那个’。大家反而更愿意跟我交心了。”
第四章 利艰贞的本质:不是躺平,是“战略性装菜”
最后得掰扯清楚“利艰贞”这三个字——好多人觉得这是“躺平”的借口,大错特错!
“利艰贞”是在艰难时守住正道,偷偷攒能量。就像游戏里的大神,先装小透明混进敌方野区,等对面放松警惕,再一套技能带走;像冬天的竹子,表面停止生长,地下根系却在疯狂蔓延。
案例一:互联网寒冬里的“潜伏者”
我朋友大刘就是“利艰贞”的践行者。
前几年互联网行业裁员潮,他在某大厂做产品经理,部门从五十人砍到十五人。别人要么焦虑跳槽,要么躺平摸鱼,他却每天下班学英语,周末去做行业讲座当志愿者。
有人笑他:“都快失业了,还折腾啥?”他说:“现在行业不好,正好没人跟我抢时间。英语好了能看外刊学新趋势,做讲座能认识同行攒人脉。”
今年春天,一家外企招聘亚太区产品总监,要求“英语流利+行业资源”。大刘投了简历,面试时用英语聊了半小时行业趋势,又列举了二十个潜在合作方。hR当场拍板:“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这就是“利艰贞”——不是等死,是在黑暗里挖隧道;不是摆烂,是在低谷期打地基。
案例二:创业失败后的“蛰伏期”
我表哥创业三次,第三次公司还是黄了。欠了两百万外债,他没跑路没抱怨,反而回老家开了家小书店。
别人说:“放着老板不当,当起店小二了?”他说:“现在没钱没资源,正好静下来想想问题在哪儿。书店是亏点钱,但能接触各种人,听他们聊创业故事,比在家焦虑强。”
去年冬天,他在书店办了个“失败创业者沙龙”,邀请了十几个曾经的老板分享教训。没想到火了,好多创业者专门跑来取经,还有人找他合作新项目。现在他的书店成了本地创业者的“树洞”,连带着他策划的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