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正如同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六二阴爻居中守正,它所强调的便是装饰必须依附于本质。这就好比一块璞玉,未经雕琢时,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它便能成为一件珍贵的玉器。然而,这雕琢的过程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要顺着玉的纹理进行,如此才能展现出玉的天然之美,否则,过度的雕琢反而会破坏玉的本质,使其失去原有的价值。
再来看人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本身的相貌特征像猪八戒,却非要通过化妆和打扮来模仿孙悟空的形象,那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这样不仅无法真正改变其本质,还可能让人看起来不伦不类,甚至成为他人的笑柄。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对待自身还是对待事物,都应该尊重其本真,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修饰和装扮,以达到既不失去本质又能展现出独特魅力的效果。
与上兴动的依附之道:“动静归依于所主”呼应了《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秩序观。就像古代帝王的冠冕上的旒,它摆动的幅度取决于帝王走路的快慢,外在礼仪必须服务于内在德性。这就好比一个小跟班,走路的姿势都要跟着老大走,生怕走错一步就被老大踢飞了。
礼以饰情的人文精神:《礼记》说“着诚去伪,礼之经也”。“贲其须”其实就是“礼”的隐喻,就像孔子说的“绘事后素”,所有的礼仪规范都是内在仁心的自然外化。这就好比一个人心里想着坏点子,表面上却装得彬彬有礼,那不是虚伪是什么?
三、九三:贲如濡如——盛饰之下的“作死”之难
“贲如濡如,永贞吉”,这是在警告过度修饰的危险,就像给那些爱臭美的人泼了一盆冷水。
文饰过盛的文明异化:“濡如”形容文饰像湿漉漉的东西一样浓重黏腻。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警告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当文明陷入形式主义,就像青铜器上那些繁复的纹饰,把礼器的本质功能都掩盖了,反而失去了祭祀的本义。这就好比一个人穿了一身名牌,但是肚子里全是草包,那有什么用呢?
永贞防溃的平衡智慧:“陵”就是侵凌逾越。九三处下卦之极,就像太阳到了中午就要下山一样。《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只有持守中道才能避免“文灭质”的悲剧。就像商纣王“酒池肉林”最后亡国了,这就是贲极而衰的典型例子。这就好比一个人吃撑了还不停嘴,最后把自己撑死了。
刚健守正的终极救赎:九三阳爻居刚位,有匡正文弊的潜能。就像孔子删《诗》《书》来正雅颂,在礼崩乐坏的时候重塑文明内核,让“郁郁乎文”不至于变成虚饰。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在病人病入膏肓的时候还想办法救他,虽然不一定能救活,但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四、三爻通观:文明演进的“忽悠”法则
三爻构成了贲道完整的进阶逻辑,这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一步一步把人套进去。
初九奠基,意味着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要确立一个根本性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以“质”为根本。所谓“质”,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实质或者核心。只有明确了这个根本,才能在后续的发展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初九奠基还需要奠定一种道德勇气,那就是“舍车”的勇气。“舍车”在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舍弃车辆,而是一种比喻,代表着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能够舍弃一些表面的、次要的东西,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这就好比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地基。而这个地基,不是用普通的材料堆砌而成,而是用道德和勇气堆积起来的。只有这样的地基,才能支撑起一座稳固的房子,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