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客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4xxs.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思路客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天机地脉道 > 第93章 噬嗑:亨,利用狱

第93章 噬嗑:亨,利用狱(4 / 5)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乱载三国 奇域行商从诅咒开始 重生先知逆转末日科技危机 人类最后的299天 斓仙 恶毒女修挺孕肚,搬空宗门养道侣 亮剑:我就这么成了李云龙上司? 儒林外史大白话 末世,美女图鑑,从绝美空姐开始 金戈铁马安天下

的正当性。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正是对\"威刑\"边界的精准把握。明代《大明律》首创\"奸党罪\",将威胁皇权的结党行为处以极刑,却又在\"断狱\"篇中规定\"凡狱囚应请旨而不请旨,不应请旨而辄请旨者,杖六十\",通过程序限制防止刑罚滥用——这种对\"威\"与\"暴\"的区分,恰如噬嗑卦震雷与离火的平衡,既要有震慑犯罪的力量,又不失文明教化的温度。

明察与威严这对\"司法双翼\",在《唐律疏议》中得到了完美融合。这部集大成的法典既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明察之要求),又强调\"十恶之罪,虽会赦,犹除名\"(威刑之体现);既设立\"议、请、减、赎\"等优待特权阶层的条款(柔),又严格规定\"刑不上大夫\"的适用底线(刚)。这种刚柔相济的平衡智慧,使得唐代司法在\"贞观之治\"时期达到巅峰——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贞观四年全国断死刑仅二十九人,至开元年间\"天下无冤民\",真正实现了噬嗑卦\"雷电合而章\"的理想境界。

三、柔得中:司法界的“平衡大师”

噬嗑卦的六五爻以阴爻居上卦中位,形成\"柔得中而上行\"的特殊格局。这种\"阴居尊位\"的爻象,在以阳刚为美的传统易学体系中显得尤为特别,它暗示着司法活动最精妙的平衡艺术——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正义女神忒弥斯,一手持天平(象征公平),一手持宝剑(代表刑罚),唯有两者平衡,正义才能彰显。六五爻\"虽不当位,利用狱也\"的断语,更道出了深刻的治理智慧:司法者不必固守\"阳刚\"的刻板形象,有时候以柔克刚、居中用权,反而能实现最佳的治理效果。

在出土的汉代《张家山汉简》中,我们发现了\"春秋决狱\"的实际案例:某子因父亲被人侮辱而复仇杀人,依照汉律当处死刑,但董仲舒以《春秋》\"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为由改判无罪。这个案例生动体现了\"柔得中\"的司法理念——法律的刚性(阳)与伦理的弹性(阴)在\"中道\"上实现了统一。唐代的\"同居相为隐\"制度则更进一步,规定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匿罪行而不负刑事责任,这种对人情伦理的尊重,正是\"柔得中\"在法典中的制度化体现。正如《周易折中》引王弼所言:\"柔非弱也,得中则刚;刚非暴也,得中则柔。\"

仁恕:刑罚的“暖心毛毯”

\"柔得中\"的核心精神,是流淌在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仁恕之脉。《尚书·大禹谟》提出的\"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将刑罚的最终目的定位于教化而非报复。这种思想在汉代发展为\"春秋决狱\"的\"原心定罪\"原则——即考察犯罪动机的善恶,而非仅仅依据行为后果定罪。当某甲误把父亲当作贼人杀伤时,董仲舒依据\"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的动机分析,作出了从轻处罚的判决,这正是仁恕精神的体现。

唐太宗李世民的\"死刑三复奏\"制度,堪称\"柔得中\"的典范。这位亲历过隋末暴政的君主深知刑罚滥用的危害,即位后规定\"凡决死刑,虽令则杀,乃三复奏\"(《旧唐书·刑法志》)。在长安城的太极宫里,每当秋决前夕,负责司法的大理寺卿都要三次面圣奏请,详细陈述案情,确认无可疑之后方可执行。这种看似繁琐的程序,实则是在冰冷的法条中注入了人性的温度——就像在寒冬腊月给囚犯盖上一条暖心毛毯,既不废国法,又不失人道。据《新唐书·太宗纪》记载,贞观五年李世民亲自录囚(复核囚犯),发现三百九十名死囚皆有悔意,竟破例允许他们回家省亲,约定来年秋返狱就死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时间囚笼千年回响 联盟:开局决裂,反手加入EDG 明心兰芷 你高中毕业,就直接手搓航母? 沙雕系统逼我成神 网游:开局大秦,我反手举报玩家 剑仙转生 养鬼为祸 原神,我才不是什么神明代言人 749局迷案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