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嗑:亨,利用狱。
此即天下之事不能亨通,乃因有间阻,非刑狱何以除之。
象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
如口中有物阻,必用力嗑之,乃能亨通象。用狱之道,所以察情伪,得其情,则知为间之 道,而后可以设防与致刑。知噬嗑之道,乃知去间之道,而天下亨通。
刚 柔 分 ,动而 明 , 雷电合 而 章 。
此卦才有刚有柔,分而不杂,为明辨之象。察狱之本即明辨,以明而动,上震下离,其动 因明也。照与威并行,为用狱之道。人能照, 则无隐情,有威则无人不畏,故照舆明并用也。
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此言治狱之道,如全刚则伤于严暴,过柔则失于宽纵。以仁而居刚得中正,则得用狱之道。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雷威而电明,圣人观雷电之象,效法其明舆威,而立刑罚法令。法之精神乃在教明事理而设防也。
嘿,你能想象吗?当我们站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坑前,凝视那些刻着\"狱\"字的龟甲时,三千年前的《周易》噬嗑卦正从泛黄的竹简中苏醒,向我们展示着中国古代司法文明的基因密码。这一由上下两阳爻咬合中间四爻构成的卦象,不仅是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治国法典——它像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般威严,又如《吕刑》竹简般厚重,直到今天,当我们在讨论法官自由裁量权与法律刚性的平衡时,当我们在法庭上见证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交织时,依然能看到噬嗑卦智慧的光芒在现代法治的殿堂里闪烁,如同秦始皇陵出土的长信宫灯,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照亮着治理艺术的幽深长廊。
噬嗑卦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将最朴素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永恒的治理智慧。古人发现,当口腔中卡入异物(颐中有物),唯有通过有力的咬合(噬嗑)才能恢复通畅;同样,当社会机体出现病灶——无论是作奸犯科的乱法之徒,还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制度积弊——都需要类似\"噬嗑\"的司法机制来剔除。这种将生物本能映射到社会治理的思维方式,与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隐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比西方早了整整五百年。从周公制礼作乐时\"慎罚\"思想的萌芽,到唐代《唐律疏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编纂原则,噬嗑卦就像一条隐秘的红线,贯穿了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成为历代贤君名臣案头必备的\"治国锦囊\"。
一、刑狱:社会的“口腔清洁工”
让我们展开《周易》帛书的泛黄卷页,噬嗑卦\"颐中有物曰噬嗑\"的卦辞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围坐在篝火旁,边用兽骨剔着牙缝里的肉屑,边讨论着部落里的纠纷调解。这\"颐中有物\"的画面感是如此真切:当干燥的兽肉纤维卡在臼齿间,当细小的砂粒硌在牙龈上,那种不适感会让最勇猛的猎手也龇牙咧嘴。这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用门齿撕咬、犬齿切割、臼齿研磨,调动整个口腔的力量将异物清除——这个过程充满张力,既要用力咬合,又不能伤及自身。圣人正是从这种日常体验中获得了灵感,将\"口腔清洁\"的原理直接移植到社会治理的宏大命题中:那些抢夺粮食的窃贼、破坏盟约的叛徒、欺压邻人的豪强,不就是社会这个\"大嘴巴\"里的\"异物\"吗?刑罚(噬嗑)的本质,就是社会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精准打击病灶,维护整个肌体的健康运转。
《周礼·秋官》记载的\"司寇\"之职,正是这种\"口腔清洁工\"的制度化体现。周代的司法官们手持青铜斧钺,既象征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也隐喻着剔除社会积弊的功能。郑玄注《周礼》时特别强调\"刑者,侀也
